永恒的弦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大比武)
教材简析:
《二泉映月》的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它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并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乐曲包含六个乐段,另加一短小引子。乐曲引子为一导入性的乐句,它好像是作者有很多话要说,但不知从何说起,久久埋藏于心中,现终于挤压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给人以无限惆怅之感。乐曲第一段由a﹑b﹑c三个大的乐句组成。a乐句旋律由商音上行,在角﹑徵﹑角音上稍作停留后,下行至宫音结束,旋律呈微波形,音乐于平稳之中透露出感伤色彩和沉思性质,恰似那盲艺人在泉水旁边回首往事。接着出现的由两小节组成的b乐句音量突然宏大起来,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它仿佛是作者回忆起惠泉山的雄姿,又好似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感慨,对过去日子提出的疑问。然后旋律在高音区流动,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音乐情绪柔中见刚,更为激昂。加上演奏中弓法的变化,各种滑音的使用,展现出悲恻﹑自傲交集的情绪。乐曲第二段变化大,它是将a句缩减,b句保持不变,而将c句伸展变奏发展而成。音乐让人联想起月光在一瞬间透过浮云的间隙,照着惠泉山水的情景。而碎弓的演奏,恰似泉水的涟漪及水中的碎月在颤动抖索,山光月色中,隐含着凄楚之情。乐曲第三段系用a句微变,b句不变,c句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中出现新的高点音。变宫音“7”的出现使旋律具有离调的性质,音乐情绪有所转折,高昂明朗的曲调给人以河山壮美之感,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向往。乐曲第四段的a句变化不大。但b句中出现了长音“2“,这和前面乐段仅属一音之差,但乐思却迥异,可谓妙笔,它使音乐产生了疑问的语气。清角音“4”的出现,使音乐具有新的情调。这一乐段音乐色彩较为暗淡,有泉水间云雾弥蒙之意境,或许是作者回忆起了过去的不幸。乐曲第五段旋律挺拔高昂,起伏动荡较大,随着速度的自然加快,情绪一步紧似一步。而用强力度﹑小抖弓和顶点音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音乐似冲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水掀开了压抑的闸门奔泻而出。这是盲艺人积压多年的愤怒情绪的爆发。乐曲第六段是全曲的尾声,像是一个简略的总结。音乐蕴含着回忆﹑向往之情。旋律最后几拍,听来果敢﹑雄健,这是作者性格和意志的表现。
设计理念
有人说,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通过看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的艺术,通过听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语文可以促进你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可以促进你对语文的理解。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课文《二泉映月》,课文文笔很美,也有很多描写音乐的句子。在孩子们上完语文课后,老师告诉我,课文中描绘音乐的三四两段,孩子理解比较困难。孩子告诉我,虽然在课堂上欣赏了这首作品,但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对音乐作品不熟悉,无法产生共鸣。本课是自主开发的课程,期望通过音乐与语文之间的整合,增强他们的感知,获得一种“立体的感受”。让音乐与语文手拉手,一方面,借助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的力量,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减少铺垫时间,缩短孩子的现实生活与音乐世界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产生的背景;另一方面,能够使孩子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感悟相同题材的教学内容,这样带来的体验会更深刻,带来的震撼会更强烈。
教学目标:
1、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形式的作品,加深对音乐内涵的体验,拓宽音乐视野。
2、引导从演奏形式、主题旋律、节奏、音色、结构等方面去感受与分析,培养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体会音乐风格与内涵。
2、启发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播放阿炳演奏《二泉映月》)
1、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篇课文《二泉映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了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那么,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教学反思】在五年级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课文《二泉映月》,看到这篇文章,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就筹划着要给孩子们补充上一堂音乐欣赏课。课前,语文老师花了两课时的时间,和孩子充满激情地品读了课文,文章很美,他们被优美的文字所陶醉,看得出,孩子和老师都很激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情的共鸣和心的激荡,他们对音乐的期待更迫切了,铺垫显得多余了。于是,我直接进入主题,请学生从文学的角度谈谈对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印象。每个孩子都有话说,但感受不一样,他们除了用书中的文字表述自己的感受之外,也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孩子们说得很好,但我知道,虽然他们听过了音乐,但并没有真正理解音乐。他们的感受,大多还是来自课文,确切的说,不是他们自己的感受,是作家的感受。
2、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过,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今天,黄老师把阿炳拉的这首乐曲带来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50多年前的录音。(播放录音)
3、这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俗称瞎子阿炳拖着久病的身体为我们留下的录音,他是我国唯一一位留下录音的民间音乐家。听了他的录音,你仿佛看到什么?
【教学反思】播放的音乐是阿炳自己拉的原版录音,它和其它几首乐曲成为阿炳仅存于世的绝响。音乐是用钢丝录音机录制的。因为身体的缘故,阿炳多年不演奏乐器了,手头也没有乐器,是采风的音乐家从乐器店买了琵琶、二胡,阿炳练习了3天后,才录下来的。音乐中夹杂着钢丝弦转动的“嘶嘶”声,给了孩子历史久远的感觉。音乐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孩子们在音乐情境中想象着当时的场景。
4、(出示阿炳画像)这就是阿炳。看一看他的形象——
脸上的那副墨镜、头上的那顶礼帽、身上破旧的长衫、背上的琵琶,腰间的二胡,成了无锡城里永远的风景。
【教学反思】多媒体出现的阿炳画像帮助孩子很快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脸上的那副墨镜、头上的那顶礼帽、身上破旧的长衫、背上的琵琶,腰间的二胡,成了无锡城里永远的风景,也成了孩子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二、初步欣赏,感受情绪。
1、我们再来欣赏电影《二泉映月》的片断。(播放电影剪辑片段《二泉映月》)仔细观察电影中的阿炳是如何演奏的?情绪如何?
2、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注意倾听音乐、关注阿炳的神情、阿炳的心情。)
【教学反思】电影真实再现了阿炳在二泉边创作演奏的情景:他独坐泉边,无神的眼眸里透着淡淡的忧伤与渴望。没有人在意他,没有人了解他,只有身边的二胡伴着他。清冷月辉下,阿炳轻提琴弓,凝神屏气,一曲发自肺腑,震撼心灵的旋律,随着手指的颤动,倾泻而出。阿炳眼中的泪花、颤抖的双手会同倾泻而出的音乐如同滚滚激流,再次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
三、学唱主题,加深感悟。
1、电影真实再现了阿炳创作演奏《二泉映月》的情景,我们再一次聆听了它的主题。看着谱子,听老师唱一遍,你觉得乐曲的情绪如何?
【教学反思】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通过多次的聆听、对比、感受才能了解音乐的语言,感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在初步聆听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动情地演唱了乐曲的主题,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了乐曲的情绪。
2、跟琴用U来哼唱。边唱边画出旋律的走向。
【教学反思】五线谱的符头很形象地展现了旋律的下行走向,旋律的下行是造成乐曲悲凉忧伤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边唱边画,慢慢学着从音乐元素中感受乐曲的情绪。
,永恒的弦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大比武)tag: 教学 永恒 二泉映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