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一、 激趣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少年机智地用一个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认识了这位少年,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二、 生疑
1、出示首尾两段话
2、指名读 。自由读,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少年的“这番话”是哪番话?吴王怎么会恍然大悟的?
他悟到了什么?
为什么大臣劝,吴王执迷不悟,而少年劝,吴王恍然大悟?
3、老师把同学们提的问题归纳了一下,一共有这三个问题:
(1) 少年说了哪番话?
(2) 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
(3) 大臣、少年都劝吴王。大臣劝,吴王执迷不悟,少年劝,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三、入境
1、少年的这番话是哪些话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一读,找一找。
2、指名读。(出示图片板书) 齐读
3、假如你是少年,能打动吴王吗?该怎么读才能打动吴王? 再练读
4、现在我就是吴王,你是少年,谁来劝劝我这位吴王?
5、捧着书读,能打动吴王吗?恐怕不行,看看书,看看插图,练一练,看能不能复述
6、吴王就是我,少年出言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谁来大胆地试一试 (指名学生复述)
7、全班一起来劝劝我。(学生用劝说的语气读文字)
8、在你们说的话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是哪一句?
(蝉、螳螂、黄雀,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9、你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能打动我的心?
(因为吴王就像螳螂,楚国就是蝉,而诸侯国就是黄雀。
吴国虽然有把握灭掉楚国,但是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楚国,而吴王身后的祸患是吴国有可能被诸侯国所灭。)
10、我们再来读好这句话。(学生齐读句子)
这句话让吴王彻底领悟。(划:听了吴王的一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吴王领悟到什么?
(哦!原来我就是那只螳螂啊!
我太固执了,只图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身后的祸患。
我太糊涂了,今后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啊!)
11、吴王一开始要攻打楚国时,有没有人劝过他? 谁能读好它?(出示第一 段)一对关联词要读好。
12、我是吴王,你们是大臣,谁来劝劝我?
13、少年劝为什么成功,大臣劝为什么失败?读读课文找找看,组内讨论讨论。
(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少年成功的关键所在是因为少年运用了寓言故事巧妙地说服了专横跋扈的吴王。
少年说话委婉,巧妙地引吴王入瓮。
少年冒着死的危险,以一则寓言故事让吴王领悟到攻楚利少弊多,说明少年很聪明。
少年选择的地点是花园,给了吴王台阶,也给了自己一条退路。)
四、复述
1、 文章中的问题我们都已解决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你们想不想讲给大家听?下面先请大家听写几组词语,请同学们拿出听写本。指名板演。
(① 蝉 悠闲 自由自在;②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③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瞄准)
2、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再奖励你们一组: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3、请同学们试着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
4、指名复述
五、拓展
师: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一课,我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还要想一想身后有什么祸患。
学习了这一课,我要牢记“三思而后行”。
学习了这一课,我知道不能草率行事,要听听大家的意见。)
(执教:徐蔚)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蓝草)
tag: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