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有爱心、有耐心地饲养小动物,关爱小生命。
2.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培养初步的责任感。
3.能针对所饲养的动物了解相关的饲养知识并进行交流。
4.发展观察能力,坚持写饲养日记。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开展的种植活动,我发现学生有能力进行实践操作。而且在整个观察、种植过程中,学生们不断有发现、有感触、有交流、有情感的起伏跌宕,学到了许多暂时还不能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他们热衷于实践活动,并有信心积极地投入其中。虽然全班学生的活动结果有成功有失败,但是整个活动过程对学生来讲受益匪浅。
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生家庭,建议可饲养蝌蚪、蚂蚁、金鱼,也可饲养小狗、小猫、鸟、小鸡等动物。
(二)物质资料准备
1.学生提前两周开始亲自饲养小动物,写饲养日记。
2.教师掌握学生饲养的动物种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大部分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简单的饲养方法。
3.经教师了解并允许后,学生带小动物来学校,不能带的可带照片或画来。
4.录音机,录有动物叫声和音乐的磁带,实物投影仪,白纸若干张。
5.评价活动中用的小物品。
〖活动时间〗
课前两周开始饲养;课内1~2课时;课后两周继续饲养,做好记录。
〖活动过程〗
(一)录音导入
教师播放录有动物叫声的磁带,问这是谁的声音。学生边听边自由回答,可以模仿叫声。
(二)展示、交流饲养情况
1.请学生4人一组交流饲养动物的情况。
交流内容:
(1)你为小动物做了哪些事?
(2)小动物在你的照顾下有什么变化?
(3)你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也可以念饲养日记中印象最深的内容。
交流要求:
(1)讲话的学生声音自然、表达清楚。
(2)听的学生要认真,有疑问时等对方讲完再提,交流结束后要评出听得仔细的学生。
(3)观看小动物的学生要尊重小主人的意见。
学生交流,教师各组巡视,重点注意学生观看小动物时的安全。
2.请学生评价小组内说得好的学生,说出理由。教师对认真听讲的学生给予表扬。
3.教师根据学生评价或了解到的情况请学生向全班交流。提醒学生,老师与同学最想听饲养者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学生一边交流一边展示饲养的小动物,蝌蚪、蚂蚁类小动物用实物投影,通过电视屏幕显示出来。其他学生听后可就其饲养的动物提出最想知道的1~2个问题。
4.请饲养相同动物的学生为讲述者补充,也可以与之交流问题和饲养方法等内容。
5.思考讨论: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根据饲养的动物(如养金鱼的一组,养蝌蚪的一组)分小组讨论,由一人作记录并归纳出注意事项介绍给全班。
(三)课中操
播放表现不同动物的音乐,师生根据音乐用动作模仿不同的动物。
(四)考考你
1.下列行为对吗,为什么?
(1)小明刚喂完珍珠鼠就拿面包吃。
(2)东东一天给金鱼喂5次鱼食。
(3)芳芳带小狗在草地上散步。
2.请同学分小组模仿出题考其他组(每组出2~3题)。
(五)作业
1.完成《可爱的小动物》卡片。
2.继续饲养小动物,并写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
单从此堂活动课来看,活动的形式还应多一些,活动内容可再丰富些。学生们在饲养过程中的得失、经验、喜忧无法尽展,只能局限性地进行交流与呈现。当然此堂课只是整个饲养活动的“一朵小花”,重要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亲身实践。尽管如此,在此堂课中以下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好: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主性jiao流、沟通应多一些。活动中我不自觉地“抢”了学生的说话权,总是担心学生说的话达不到此堂课的目的和教师的意愿,因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言的表达。
教师在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收放与度的把握能力方面还需提高。时而有打断学生说话的情况发生,潜伏了“扼杀”精彩语言的危险;有时又问话太多,让人疲乏。
总之,此堂活动课要注意的不仅仅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些问题不是我们能预计的,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临场机智和组织能力有关。
本次活动我很满意的方面是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再现学生生活;活动形式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知生活,把对动物的情感落实到饲养活动中。整个活动并不是一两节课就完成的,而是一个阶段,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我在活动中注意到了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评价,这一点值得肯定。最后,我想此类活动课可否在一个比较宽松的大环境(类似于小型动物园、集市)下进行自主、轻松、愉快地交流、探讨,而不局限在课堂上受教室、课桌、椅子与教师的束缚,也许更能再现学生的生活。
〖点评〗
点评一
1.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生活,活动方式尊重学生生活,活动最终目的回归学生生活。可以看出,整个饲养活动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学生们的体会、感受、爱心、责任心的培养都是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前提的,即来源于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饲养小动物。活动的方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们喜欢小动物,由他们亲自饲养,在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浸润爱的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从而达到活动目的。把繁杂的说理化为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这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最终目的:回归学生生活、指导学生生活。
2.做到学生是本次活动的主体、中心。整个活动以学生的听、说、展示、交流、讨论为载体,教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倾听者。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与能力培养得以充分展示,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中心。
3.活动过程中注意不着痕迹地评价,评价有针对性、目的性。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很注意对学生不同能力不同方面的评价,有对学习习惯、情感态度、观察能力的评价,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奖励,如请全班学生夸那位善于从书中获取知识的男生,用“大拇指”奖励善于从生活中获得经验的女生,用一颗大大的心形称赞那位有爱心的哭泣的女孩 ,把会倾听别人讲话的学生名字写在黑板上。整个活动教师不失时机又恰到好处的评价,促使学生不断体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点评二
本案例体现了教师组织这一活动的过程,不仅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该活动前两周教师布置学生饲养动物,并通过多种渠道,如课间询问、打电话,了解学生饲养的过程,活动后两周继续饲养,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记录,充分反映了课程的生成性开放性特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通过“你为小动物做了哪些事”让学生分享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奖励“爱心”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通过评选最会倾听的同学来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这些教学行为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的目的性和指导策略。在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不能简单地以一个“好”作为标准,什么是好,在学生这里可能是声音大、有感情、表达流利等,而这样的评价方向就偏离了主题,不能引起学生对活动主题内容的关注。同时,与活动目标达成相关的事件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的话,活动目标的实效就打了折扣。另外,需要注意学情分析不是过去活动的小结,应反映其和目标、教学准备以及活动的联系。
tag: 北师大 动物 , 二年级思品教学设计,二年级思品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 二年级思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