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教学案例 秋夜月色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么学习寓言的?
生:读懂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文言文。
师:我们是怎么学文言文的呢?
生: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师:不仅要读懂、读通,还要会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读熟并能背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 先学《矛与盾》。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 、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 、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 、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 、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4 、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 小组讨论:(1)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 、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
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
分析与反思
这是一堂小学六年级的阅读课,要求学生能根据注释读通读懂文言文,并且懂得寓意并进行背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
点值得考虑:
其一:正确把握度。文言文是小学语文教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文言文语言存在古今不同义,在理解上有难度。本文虽然比较浅
显,但是在教学教师应当正确把握难度,深文浅教,浅文也不深教,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每句话的大致意思能理解即可,不
必让学生字字解释。
其二:增强趣味性。文言文的学习相比其它课文而言,显得比较枯燥。我们平常常用的程序就是读通、逐句对照解释、理解寓意
,最后背诵。这篇寓言以人物对话为主,人物的个性通过对话有鲜明地展示。我们应该在“趣”字上下功夫。
其三:增加阅读量。古代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精粹。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还是比较少的,我们引导积极的开
展阅读。得法于课内,实践于课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多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而这里只是学完一篇
课文就完事。
,《矛与盾》教学案例 秋夜月色
tag: 教学 , 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