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花钟》详细课堂实录三

《花钟》详细课堂实录三

11-07 15:07:59   浏览次数:322  栏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花钟》详细课堂实录三,
师:那如果我说什么花开,你能对出时间来吗?
生:能!
师:这么有信心。准备好,可以抢答。万寿菊开了——
生:五点。
生:下午三点。
师:你说五点就错了,是吧?看清课文,花的开放时间能那么准吗?不能吧?那,你应该用什么词来说更好一些呢?书中就有一个词,刚才咱们还读过好多遍呢!哪个词?
生:左右。
师:对,书中有“左右”,还有哪个词?
生:大致。
师:现在我再说一种花,你要把它开放的时间对出来。注意听,月光花开了——
生:晚上七点。
生:晚上八点。
师:呵呵,你说。
生:晚上八点。
师:刚才说了,用上什么词说得更好一些?你说。
生:晚上七点左右。
师:应该是七点左右。再说一个,注意听。午时花开花了——
生:12点左右。
师:除了用“左右”、“大致”,还可以说什么词?你说。
生:大概。
师:大概12点,是吗?还可以说——
生:大约12点。
师:还可以说——
生:差不多。
从简单的一处训练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左右”,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达,而且拓展了信息量(大约、大致、大概、差不多等等词语的巧妙“带进”),让学生真正学会了运用语言。这样的例子在本课中还有多处,不再赘述。
后来教者安排制作花钟,也是很精巧的一处设计,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自主制作花钟(至于课堂失控,另当别论),都将“训练”与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在一起,别具匠心。
二、自然教给学生方法,润而无声。
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习得方法,养成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李老师的这一课,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注意适时进行方法的传授,自然而不造作。在指导学生初读时,教师提示“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而且我还看到有些同学在翻字典,这是你学习生字新词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教师提示“我们要想记住哪一个生词,就可以像刚才这样,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多读几遍,你一定会记得很牢的”。
这一课中对于当堂积累的处理也是很大胆的,这样的案例我们以前很少见到。一般来说,我们都将这样的“词句积累”置于课末或课外。李老师的处理不仅是对“积累”的重视,更体现了对积累方法的关注和引导。如,李老师说“以后,你如果再听到,再看到描写花的词语,都可以摘抄到这一页上。谁的这一页最先填满了,你的词语就最丰富了”。这样的“学法指导” [以往我们看到更多是教师归纳出来,板书或者齐读,落实却大打折扣] 这一课还有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却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
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孩子的心田。
三、以生为本,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好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需求。现在,我们强调课堂上的“双主”,即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说来简单,在课堂上如何落实?李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体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有一颗善于洞察心灵的心,有一颗真诚理解的心,有一颗宽容且善于点拨的心。举例来说,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看看以下片断:
师:哦,还有啊?
生:暮色。
师:他说暮色是说花的,大家赶快读一读带有“暮色”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我问问你,(面对刚才答错的那个同学)读了课文你认为这个词是描写花的吗?
生:不是。
师:那你知道暮色是什么时候的天色吗?你再读读那句话。
生(默读后):晚上。
师:几点钟?
生无语。
师:谁告诉他?周围的人谁读到那句话了?
生(就是那位答错的同学):六点。
师:傍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天色就是暮色中了。
作为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范错是孩子的权利,改错也是他的权利。老师的作用在哪儿?适时的点播引导,体现长者关怀,也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真正了解学生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另外,我们提示大家关注教者课后的自评,教者的视点都在学生的身上,谈到了五个“感动”,均源于对“主体”的关注。
总的来说,《花钟》一课从对花钟字面意思的理解——“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随之了解花钟是“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继而进行扎实有序的感悟和训练,让学生参与实践,明白真正的花钟是“不需要指针”的,最后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一气呵成,让人感动的不只是花卉之美,而是感动于教者与文本、与学生的深入“对话”,感动于这样一堂充满生命力的、鲜活的、高效的课堂!

 


反方观点 —— 试问何谓精彩?
《花钟》一课的教学似乎非常“顺应”目前“返璞归真”的潮流,于是有人谓之精彩。而我们却认为,这样的课堂居然是一等奖,究竟什么成就了它的精彩呢?在我们比较认真地对文本进行钻研以后,我们却遗憾地发现——这只是一场失落的“精彩”。语文教学要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求发展”,路漫漫而其修远!
一、质疑训练——如何关照主体需求?
新课程提到要关注学生发展,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事实上,在李老师的这个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比较被动的——我们没有更多看到学生闪现的灵光和迸发出的源自学生本体体验的外显,我们看到,几次稍有难度的问题李老师总是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了”前面那位乖巧的女同学,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就不奇怪了。
低年级的孩子需要什么?他们需要在怎样的氛围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用教科书教,是基于文本预设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文字,否则,作者与文本的对话就失去了意义。与上面谈到的“精彩”相反,李老师的教学恰恰是孤立了文本。曾有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紧贴文本的地面行走”,而李老师的课堂似乎离文本远了一点。尽管那还是文中的字词,文中的句子,但当被教师“拽出来”以后,它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中的部分”吗?
现在,我们无法对现场的孩子们进行参访,孩子们感到课文有趣了吗?感到语文学习有趣了吗?诚然,制作花钟的过程是有趣的,然而这样的“有趣”是否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呢?
二、关于对话—— 是否为异化中的遗憾?
“对话”意味着什么?我想应该是意味着“平等”,意味着相互理解和“交往”。
首先,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显然是欠缺深度的。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也不长,为什么学生学完了课文,竟没有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呢?让孩子制作花钟看起来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但大家都知道,一天中有24个小时,教师设计了一个12个时刻钟面让孩子“种花”,是不是因为形式的需要而违背了文本本身的意愿?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但首先是一门科学。
再次,是与学生的“对话”。我们看到,课堂看起来虽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却缺乏生气,课堂上的交往状态是较为单一的,不是呈现多向的、灵动的状态。教师“牵”的痕迹较为明显,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主导”。
总起来看,《花钟》一课算不上精彩,不过看似“扎实”的训练,符合我们心里对“训练”的关注罢了。如果因为让学生制作花钟本身就不科学而取掉这个环节,这一课用单纯描写“花美”的文章来进行类似的“训练”,效果或许更好。


 

上一页  [1] [2] [3] 

,《花钟》详细课堂实录三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