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学生感到满意,我就满意;学生高兴,我就高兴;学生有收获,我也就有收获。
问:将表演引入课堂,深得老师和学生喜爱。一般来说,很多老师把表演用在对课文理解后,而您一堂课就以配音、表演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会不会影响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答:一般来讲,表演要有扎实的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否则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深入研究文本,从而出现困难。正是这些困难的出现,反过来可以推动学生主动、认真地去研究脚本(课文)。从这个意义上讲,先安排表演可以促进学习课文,形成一种阅读期待。另外,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表演状态,可以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我们从课堂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热烈效果。
问:角色反串是您这一节课又一个与众不同之处,能否谈谈这一设计意图?
答:课堂上采用表演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能只是附带的功能。以前上课时,我也是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演好这一角色就满足了。在表演时让角色反串,变换角色,可以使学生多一点体验,多一份感受,从而多一层理解。课文中两个主要角色:狼和小羊,分别代表两类不同形象,他们的语言、内心都是截然不同的正反两方面的代表。让学生由一个角色变换为另一个角色,让他们纯洁善良的幼小心灵受到冲击,进行一次洗礼。在各种正反体验中,提高认识,净化心灵。这样我们可以使学生有各方面的体验,从而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全面、更深刻。毕竟我们的表演是为学习课文服务的,我们培养的不是演员,而是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和兴趣。
问:什么样的课文运用表演形式学习比较好。
答: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表演好像可以是随处可用,信手拈来,可以说应用比较广泛。对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本来是老师要费力讲解的,可以尽可能通过老师的“演示”或学生的“表演”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感知,其效果也会大大优于老师的抽象讲解。有的文章虽然描写得很生动,但文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毕竟还是比较抽象的;插图虽然直观,但毕竟是静态的。老师通过演示再现课文内容的精彩,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表演中便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边看、边听、边思,又有过程的表演展示,便能顺利作答,这是老师的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表演的形式也很多,有时一个词语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做做动作;有时一番对话,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演;有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表演。
问:这种表演型的课堂有一些什么特点
答: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曾在《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一书中总结了三个特点:
——主体感受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即为观众而演出,演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主要不是为“观众”老师学生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研究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它的目的是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当然在表演的过程中,师生也参与了设计、欣赏和评议,也同时进一步研究了课文,并受到感染。
——动态生成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而课堂表演不一样,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体验过程。正是课堂表演的这种动态生成过程,才使它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表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手段。
——灵活简约性。课堂表演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不是真正的舞台演出。所以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感受。追求的不是表演的结果,而是研究如何表演的过程。研究如何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深读感悟课文的过程。
我认为这种课堂还具有综合实践性和交互开放性。学生在表演中,不但可以加深理解课文,他们可以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可以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表演表达出来。在表演过程中,还可以动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形成学科间的联动整合。在表演中,还可以使师生之间、教学之间产生互动,使课堂出现和谐的、热烈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问:这堂课中,您还有哪些意外收获?
答:学生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员,同时还兼任剧务。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在表演中他们的自主、合作精神得以体现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加浓了。下课后很多学生围着我说:“今天的语文课真有意思,什么时候再上啊?”
,让表演贯穿课堂tag: 课堂 , 阅读习作指导及其他,阅读习作指导及其他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阅读习作指导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