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必须要求他们把课文读通。“读通课文”即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不回读。但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就形成了读通课文的困难,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在这一环节,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应该怎么办呢?)让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力求识用结合,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生字的拼读获得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对于识写结合的生字要重点指导;只识不写的生字,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其读音,降低要求,减轻学生的负担。
四、感情诵读,指导评价,加强口语表达。
虽然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拼音会读生字了,但离识字还有一步,也是最难实现的一步,即如何理解及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实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实用性。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教材中的课文简单、浅显,课文中绝大多数词语,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和语言环境中理解,对于生字新词也可以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弄清其意,况且理解本身也是由感到悟的过程,悟的深浅与人的阅历有关,随着生活及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更可以理解其内涵,不必刻意呆板地掉入解释分析的误区,而忽视了学生朗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如本课中“自由自在”一词,学生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便可以理解,不必强求表述对词语的理解,只要通过朗读就可以获知学生已悟其意,即使暂时“不求甚解”也并无大碍。所以本课时我重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上。俗话说:“书读百读其意自见”嘛。以往的传统教学落入繁琐地分析字词训练中,反而剥夺了学生朗读实践的机会,同时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背诵是为了积累语言,只有熟读成诵,才能有效地内化语言。以往机械地死背让学生陷入困境,背得慢也忘得快。唯有科学的背诵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反复诵读,达到熟读为背诵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创设情境,合作讨论,促进思维延伸
小组讨论:“蚂蚁和蝈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寒冷的冬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天又来临了,蝈蝈又会怎么做呢?”这几个问题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作用。
六、角色扮演,配乐齐读,注重词句积累
在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其他同学配乐齐读课文,并加上动作,从而让全体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能让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感知,全方位地加深对课文的记忆,也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七、指导书写,自主学习,严抓习惯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识字写字的要求重点在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应将养成良好的坐姿及握笔姿势,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但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因为学生的反复性较强,所以必须在每一节课中注意提醒,纠正,才能逐渐养成习惯。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画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米”与“良”组成“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你怎样记住这个字呢?”)在指导学生书写田字格时,从重点笔画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呢?”引导学生运用字的重点笔画固定其位置,教会学生写字的方法,并做整体范写。而后,让学生照范字自己练习书写,再进行师生共评。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在学生写字过程中,应注重巡视学生坐姿及握笔姿势。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学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处于“导”的位置,而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角”,在各个环节中,始终给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自由呼吸”。
转载自大家语文博客网
tag: 蚂蚁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