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母亲的恩情》说话训练教学反思
教学《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我穿插了较多的说话训练,重要的有以下几处:
1、当引领学生领悟到文中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孩子们纷纷告诉我,母亲每天早上都要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作业、煮晚饭、洗碗筷。冬天织毛衣,夏天赶蚊虫……很明显的,孩子们都能体会到母亲的辛苦。我又乘机问孩子们:母亲那么辛苦,你们有没有懂得知恩图报呢?你为妈妈做些什么?只有少部分孩子帮助母亲做过力所能及的事,其余的脸上都露出了尴尬、愧疚的神情。于是,我布置给孩子们一个写话作业:我为妈妈 要求孩子们必须先做再写,通过这样的作业,让孩子们懂得关心别人,懂得报恩,懂得做人的道理。
2、文中讲到孟郊即将远行,母亲为他缝补衣裳,一边缝一边想,最后面有个省略号,我让孩子们思考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孩子们告诉我省略了母亲的心理想法,于是我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说夜深了,油灯下忙着缝衣的母亲还会怎么想?母子就要分别,从此不知何时再见,母亲拉着儿子会说些什么?儿子呢,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的穿插式说话训练,对理解课文和提高表达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它等于是教给孩子学会描写细节,教会孩子细腻地刻画人物。
3、教学完课文,我让孩子们用一句话说说:母爱是什么?在孩子们回答了几个之后,我给出了这样的填空,让孩子们编小诗:
母爱是 ,
我们是 ,
在 。
通过这样的表达,孩子们看着自己和同学们共同完成的小诗,心里乐开了花。
母亲的恩情 教后反思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游子吟》的诗意,已渗透在课文中,阅读了课文以后自然也就基本明白了。这样的课文一年级时学过,小朋友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预习时让小朋友划出体现诗句意思的句子多多少少都能找到,理解能力强的小朋友找得很全面。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诗句,抓住课文的留白,体会母亲对孟郊的爱。如:夜深了,油灯下忙着缝衣的母亲还会怎么想?有的学生说:“万一他生病了怎么办?”有的说:“路上刮风下雨,他淋着雨怎么办?”又如:母子就要分别,从此不知何时再见,母亲拉着儿子会说些什么?儿子呢,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学生交流后,请学生和我一起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加入了想象的阅读,更丰富,更能读出味道。
《母亲的恩情》反思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仔细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语句。感情朗读,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问他们,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然后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就连星星都已经--困得眨眼,可是母亲却不顾疲倦,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是多么疼爱啊!请学生更加深情地朗读。接着,进一步渲染: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人们进入梦乡的深夜,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油灯的光线是那么的微弱,母亲缝得眼睛都酸了,可是,母亲却还是——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中,在插上翅膀的想象中更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更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反思:
在教学时,我从“恩情”入手,围绕问题“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展开。我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这样,就把对古诗的教学和课文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公开课《母亲的恩情》说话训练教学反思
tag: 教学反思 公开课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