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许娟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许娟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473  栏目: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许娟,
 | By: 许娟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齐读课文。
2.  听写生字。
3.  出示《游子吟》指名读,齐读
二、       细读课文。(由诗入手,结合课文,理解诗意)
1.  学习第5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孟郊)
○2默读课文,思考: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教学设计说明:默读课文是本学期的新要求,因此,课堂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讨论回答以上词语,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4齐读第5自然段。师板书:永远不能忘怀
2.  学习第1-3自然段。
  (1)揭示学习方法:用边读边想,再讨论的方法学习这三小节,读一读古诗,小组内学习,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
  讨论;你能读懂什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古诗: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谁已读懂这句话了?在课文哪儿找到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
  “慈母”、“游子”指谁?
  ○2看第二句诗: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自己读,你读懂了吗?在课文中哪儿读懂的?
  母亲一边缝,一边想了什么?引读:意恐迟迟归。
  ○3看图:你觉得母亲怎么样?(板书;一片恩情)
  ○4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孟郊外出了,母亲生怕儿子迟迟归。你从文中哪句话能读出来?到第二自然段中去找找。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
  A想一想,母亲会挂念儿子哪些方面的事?
  B母亲天天不仅仅挂念而且怎么样?
  C母亲在家天天挂念儿子,天天盼望儿子,说明了母亲对儿子什么样的情意?用题目上的词语来说。
  D孟郊听了母亲的话有什么表现?什么叫眼睛湿润?他为什么会眼睛湿润?想象一下,他为什么会心里想象?
  ○3出示图(二)请大家看这幅图,充分发挥联想,感受一下母子离别的情景。
  [教学设计说明: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通过挖掘课文语句的内涵,引导学生体会母子离别的场景,扩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良知。]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挂念。
  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3.  再次齐读: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教学设计说明:这时安排齐读,学生较好地理解感悟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深情。]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含泪告别了母亲,继续往前走,路上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书中哪个词语写出了小草长得好?指名读第一句。要让同的人感到小草是长得好。
  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好?如果没有太阳妈妈,小草就会怎样?
    4.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读了这句话,你是怎么想的?再读这句话,看谁读得好?
  (生读第三句)
  5.看见了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孟郊想到了母亲的慈爱。他为什么会想到母亲的慈爱?请读第二句后回答。
  师:是啊!“身上的衣服”和“又细又密的针脚”代表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在朗读这句话时,要读好“抚摸”、“注视”和“又细又密的针脚”,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句
  6.看到充满生机的小草,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又细又密的针脚,孟郊想到的什么?
  指导学生读好二、三两句
7.  出示古诗: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句话的意思,你们懂了吗?指名读好这句诗。
  [教学设计说明:这里的学习紧紧抓住“所见”和“所想”之间的联系,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太阳对小草的恩情后,再来体会母亲对孩子的恩情,有利于增强孩子对母爱的感性认识。通过挖掘词句的内涵和指导感情朗读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解文、悟道、怡情。]
  第四自然段
1.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  背诵这首诗。
指名背,齐背
三、       配乐朗读全文。
四、       作业:读一读,再抄写。(书后的词语)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许娟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