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江雪》新教

11-07 15:05:58   浏览次数:552  栏目: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江雪》新教,

 谈古诗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杭州市余杭信达外国语学校  沈兴华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在他看来,教育是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过程,是儿童的生活和生长,生活以及经验的改造本身即构成教育的目的。只有将目的融入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生长。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预设”理解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理想期待,“生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的过程。为了便于阐述,请看《江雪》教学案例:

一、          设计意图

古诗之所以会千古流传,主要的原因在于文字的对偶与精炼;意境的悠远与多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从这一原则出发,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实现对文本的积累与多元解读。在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古诗关键词语的理解只求神似,而且力求在整体的阅读过程中把握。

二、教学设想

核心问题:如果你根据这首诗作画,你会怎样构思?

1、读一读诗,你眼前似乎看到什么?

2、交流3、听老师朗读,你又感觉到什么?

4、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你又发现什么?

6、与柳宗元、山、鸟、雪对话(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模拟对话)

7、根据古诗写一个片断,题目自取

预期学生的感受与发现:

1、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千山、万径、孤舟、蓑笠翁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江雪)
此文转载
2、景物所显露的情感

3、“千”、“万”的夸张意味(教师适当引用相关的含“千、万”的诗句)

4、“孤”与“独”、“千”与“万”、“绝”与“灭”的近义现象

5、朗读的节奏处理、音韵感的体现

6、作者心境的多元解读:孤独、坚强、顽皮、无意识……

课堂实录:

师:中国古代历来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传统,那么你能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的头脑中会出现怎样一幅图画呢?

生:自由朗读,闭目想象

生:老翁

生:老翁身穿蓑衣、戴着斗笠在钓鱼

生:重重的山,没有一只鸟

生:画中有漫山大雪

生:没有一个人来过这里

师:今天来了没有?

(生读)

生:以前有很多人来过这里,脚印都被大雪覆盖了。

师:雪很大,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写雪如何大,这是古人的妙处呀!我们在一起来体会一下(师读一遍,学生要求再读一遍)

生:一根孤独的钓竿。

师:钓竿本是无情物,是因为……

生:我发现诗句最后一个字的读音都是有点像的。

师:(板书jué、 miè、 wēng、 xuě)这种现象叫押韵,大家在其他古诗中可以发现这种规律。

生:千和万都是数字

师:这些数字表示什么呢?你能说出带千或万的成语、诗句吗?

生:千军万马、千山万水、万紫千红……

生:门泊东吴万里船、入竹万竿斜,过江千尺浪……

师:那么这里的“千、万”都是在说……?

生:在说山多、路多

师:这千千万万的山、千千万万的路都是那么……

生:都是那么孤单

生:都是那么冷清

(师未继续引导)

生:千山和万径,鸟飞绝和人踪灭意思相近

(练习朗读:指名读——挑战读)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去掉,意思刚好相反

师:啊,真是这样!我们一起读一读。画中的远景我们已经欣赏,那么近景又是怎样的呢?

生:两句诗好像紧密联系,很想读完。

师:那就读一读

生:我觉得第四句“独钓寒江雪”的是“蓑笠翁”,第四句把它省略了!

师:你的发现很伟大!是谁在钓?

生:是蓑笠翁在钓

生:蓑笠翁就是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

师:老翁在这里干什么呢?

生:他在看美景。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生:因为课文注释中介绍说柳宗元是文学家,文学家当然会去欣赏美景。

生:找灵感,因为他肯定写不出好作品,所以到野外放松放松。

师:你还查找了哪些资料?

生:我查了这本,《古代文学作品选》,可是看不懂。

师:老师帮你一下。(读介绍,解释)你现在已经根据古诗作了一幅画,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为这幅画取个名。

生:残雪

生:孤舟

生:钓雪

生:活雪

师:如果你把这首诗送给柳宗元,会怎样说呢?

(师生模拟表演,师——柳宗元,生——画家):

柳宗元:谁愿意把画送给我?

(无画家出现,柳宗元说,我现在只是刺史,你们没有必要害怕)

画家1:柳爷爷,你的诗给了我很大灵感,现在我根据古诗作了一幅画送给你,谢谢你。

柳宗元:感谢画家的抬举。

画家2:柳爷爷,你为什么要到这样深山老林来。为什么到这里来呀?

柳宗元:哎,有谁知道我的心里呦!

画家3:你到这里来钓鱼,能够钓到吗?

柳宗元:我家里有很多鱼。

画家4:那还是会回家吧,家人都在等你呢?

柳宗元:谢谢大家的画,哎,继续钓鱼吧。

师:刚才我们与柳宗元进行了对话,我们还可以与大山、小鸟、孤舟等对话,请以《xx,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个片断。

欢迎评说:

云中泪:

这里讲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作用是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但教育者的意图又不能强加人,因此,教育过程具有生成性。教育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自我理解,自我成长的过程。而尊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没有主导就没有主体。对于“价值取向”和“独特体验”,我想问的是:

当前阅读教学最困惑的就是,如何处理“价值取向”和“独特体验”的关系。所谓“价值取向”就要渗透教育者的意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而“独特体验”是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人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生活背景不同,他们的体验可能是多元的,如果学生的思想意识违背了教育者的意图,那就意味着不能尊重,但违背教育者的意图是否就没有价值取向了?

赤脚先生:

感谢云中泪的参与!你的名字好有诗意,又有那么点伤感。

我以为,预设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好的预设可以引领学生的生成。当然,古诗的时代离我们已经非常久远,如果想还原作者当时的心态,可能难度是相当大的。这同时又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发挥的余地。“价值”并非是教育者的意图,而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果一味要求还原,失去学生的体验,那么这样的预设也许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预设。古诗讲究“常读常新”

[1] [2] [3]  下一页

,《江雪》新教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