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鸭子:
我想说的是:说,有时并不能代表理解。诗的意境有时不是孩子们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是也不是不能表达的。声音,完全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觉得,教学后段,应该是读诗,而不应该是“话”诗。
说这话并非否定整个教学的设计。只是觉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缺乏朗读。
古诗教学,一定要读,要反复的读,要熟熟的读,要摇头晃脑的读,要配着乐声美美地读……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将诗中的韵味内化。
一点异议,敬请评点。
云中泪:
能否具体解释一下什么是“神似”?教学时达到什么程度才叫“神似”?
我不认为这是古诗教学的核心问题。古诗虽然讲究诗情画意,但对现代的阅读来说,更注重在品读中体会情感,学会表达。
读诗句想画面,是很好的教学策略,但疑惑的是,古诗不是普通的白话文,学生没有理解的基础,就让学生凭着初读时感知,来想象生动形象的画面,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还没到时机。
赤脚先生:
当时选用《江雪》作为研究的课例,主要考虑到古诗更可以多元解读,相比浙教版教材中面孔严肃的课文来说,他的意境是悠远的。
根据古诗作画,作为核心问题的原因在于:
1、这一问题带有综合性;
2、具有生成性,利于仁者见仁;
3、利于学生的阅读活动的开展具有相对的目的性;
4、这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
最后我想表明的是,利用这一课教学的经验迁移到其他教学中,对“生成”进行深入研究。
云中泪:
按你的意思说,这是画家与作者对话,这样虚拟的情境究竟有多少教育的价值?情境就在诗句之中,何必要节外生枝。这样的生成是否就是文本的价值?
桃子:
打破了一般的教学规律,很受启发。以往的教学重字词的落实,在这篇看到了真正情感的体验。好是好,但受学生知识能力的限制,在农村小学,可能实现不了。
赤脚先生:
我想阐述一下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
1、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
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学生对它是有着自己的认识,或者以前已经“见过面”,忽视这一点,而一定要求熟读,这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漠视,同时又背于整体感知的初衷。整体感知的目的是对文本的整体认识。根据课前调查,全班学生都已多次阅读了这首诗。教学的组织就需要再此基础上有所提高.
2、落实字词与体会作者心境。
我阅读了大概十多篇关于古诗教学的论文与教学设计,分析别人的教学,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字词的理解重于对意境的体味;二是字词理解与意境体味的“两张皮”现象。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力图对此有所弥补。希望将两者能够再联系紧密一些,相互促成。
3、探求文本与学生心理实际问题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不可回避,必须重视的就是对学生阅读心态(心理)的把握。我们知道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有效促成对文本的解读。我以为,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前提条件。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形式是多样的,我在这里采用的是假设入境。关于这一情境的性质在前面已经说明。我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都被众人所认同,各地都开展了诸如“古诗文诵读工程”等活动。但我们也应正视这样的现实,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教师或大人一厢情愿的事情,还是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年龄出发。
在教学中,我以为据诗作画既是对古代“诗情画意”的理解,也是为学生的阅读活动赋予一定“任务”,促成对古诗的多方面解读。我希望通过这样或类似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意识。作画、赠画都是围绕故事意境展开的,我并不是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调料、“玩玩而已”。
云水兰:
虽然是”玩 玩而已“可学生的兴趣却因此而激发了,我会试试这样的做法的,谢谢了赤脚先生!
赤脚先生:最近几天一直趁着空余时间上网,翻翻语文教材,我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难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母语教材中本民族的经典比比皆是。古代诗词大浪淘沙,能够流传下来的不仅是诗人、词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更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积淀。可是在教材中,却少有他们的美丽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小狗跳,小猫叫”,据说是符合儿童的特点。这是多么美丽的谎言啊!我不敢说我们民族的脊梁因此会马上垮掉,但其中的隐患又有谁能预见。
论语:沉醉在古老的文明是可怕的。
雪水云兰:是啊,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很难做到这一步!
五柳门客:古诗有新韵,工夫在诗外。教学有新招,功夫在课外。谁为独钓翁?诱饵在钩外。
yangqing:
上面那位说的不错,想法是很好,可是实施起来有难度,学生不一定能通过查《古代文学作品选》来弄懂。我认为古诗应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再来谈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一点想法,不是很成熟。
有空来坐坐:
我很欣赏赤脚先生的“落实字词与体会作者心境。探求文本与学生心理实际问题
”这两句话,这是为古诗和今天的理解,作者和今天的学生搭设一个桥梁。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而这种空间是需要教师来思考的----应该运用哪些手段?哪些方法?文中的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不失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困惑的是想象与文本的有效结合,怎样更合理,更体现文学性,人文性等等,期待各位有识之士的高见。
随风而动:
得读赤脚先生的大作,感觉很有见地!对最后和诗人对话一节,我感觉如果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的引出话题谈话,效果会更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注意!
学生提出话题和教师提出话题互相结合!!
赤脚先生:
谈到预设与生成,我们还需要引入另一对矛盾: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他们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但我认为,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充分阅读、多纬度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体验,唯有学生对文本产生亲和力、反思性、乃至批判力,文本的多元价值才有可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在实践中,我们担忧学生往往违反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脱离文本,我以为大可不必担忧。如果学生一味迎合教师的预设,而遏制自己发表独特的体验(有些体验可能又背于社会主流思想),这样,学生也可能并不能真正进入文本、体验文本。
就《江雪》来看,教参和大学古代文学教材上的普遍看法是柳宗元郁闷之心。但我认为,这些是成人、专家根据柳宗元的仕途发展的角度谈的观点,但如果我们从柳宗元是文学家这一角度考虑,是否同样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无意识的活动中产生灵感,即兴作诗呢?为了做一首诗去野外寻找灵感呢?
这里我们无法随着时间隧道到还原当时的“此情此景”,但这是否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另一种悬念呢?古代诗词的渊源流传,是否也因为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谜团而更显其张力呢?
东方狮:
古诗教学不妨粗放一点。而且,没有必要每首诗都要去搞什么字词落实。我们自己读诗也是一样,有时获得的感受只是一星半点,但往往就如被针尖刺了,引发全身的感动!中国人似乎喜欢追求完美。最大的完美却容易导致缺陷。看惯了有析有眼的古诗教学。赤脚先生的案例令人耳目一新。(未完,小语论坛继续)
赤脚先生:(总结性发言)
中小学阶段的教育面对的少年儿童,此时的学习对于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处于生命中学习最集中的时期。孩子们面对他们宝贵的生命并不完全知晓其生命的价值,同时由于缺乏生活的阅历,面对陌生的成人文化,他们甚至会感到无所适从。同样,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成人,面对五彩缤纷的儿童也会感到不可思议。
,《江雪》新教tag: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