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语文教学的“点”与“面”——浅评《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
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
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
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
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全文情感真切,自然,读来令人回味和感动。
黄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采用了以读促讲,以读促情等教法来引导学生感
悟教材。如,在执教课文第二小节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默读,在一个相对安静的
环境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感知人物形象。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
以读促情,学生情感的火花也被点燃。课文的结尾,老师又以歌曲,再次煽动学生情感的火焰,完成
了诗歌的创作。整个教学过程的情感可谓是一脉相承,水到渠成。“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
的内涵”,缺少情感,也就缺少了内涵,纵观这节课,教师对情感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
阅读教学,因材施教,根据文本内容选择执教方法。黄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选择了由点到面的执
教方式。学生带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找出文中的相应的词句”学习任务,默读了课文的第二至
三小节。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来交流。学生对“点”的把握能力不同,教师能很好地发挥
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点拨。文本中母亲肩头的“重担”,除了指劳作中的重担,更指艰辛生
活带来的心理上的重担。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时,能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由点到面,帮助学生认知
及感悟的逐步加深。但是,教师对“点”的指导缺少一定的调控能力,因此,这段的教学显得有些凌
乱和琐碎。文本的情感应该是不可割断的。可是,在这份凌乱与琐碎中,情感似乎也缺少了整体性。
在接下来的四五小节的学习中,教师逐步过渡到“面”的学习。但却又忽视了“点”的训练。如,第
五小节应该是最感动人的地方,“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无数次”和课题中的“第一次”形成了关联,教师可以在这个训练点上进行拓展,如,母亲仅
因这一次就感动,幸福得流下眼泪,我们被母亲拥抱过无数次,却似乎忘却了怀抱的温暖,读到这,
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情感点拨,再升华到文本的主题。由“面”到
“点”,再由“点”到“面”,完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情感。这是我与黄老师重点商榷的地方。
另外,黄老师还十分重视学生语文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合理
地分配与训练。
语文教学的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也不宜完全依赖教科书,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爱学和乐学。课堂中的孩子们一双双积极的小手,才是对这节课最好的评价。
,调控语文教学的“点”与“面”——浅评《第一次抱母亲》
tag: 教学 语文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