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 追求实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和反思
滨海第二实验小学 于红英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盐城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当活动的前三天,我从网上获悉我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立即打开语文书,一遍又一遍的认真研读起来。审视一下课题,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宋庆龄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不失为一篇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文章,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也不单纯是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能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技能,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真正体现。那么怎样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组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那么三维目标自在其中,每个语言符号都表现出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只有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切入点、立足点;同时也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
因此,我在这堂课上力求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
《宋庆龄故居樟树》(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樟树的外形特点。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了解对比手法,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粗壮 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崇敬 瞻仰 纪念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对照屏幕自己批改,有错误订正一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4、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树让宋庆龄舍不得呢?下面我们继续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樟树,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词析句,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身姿
1、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奶奶舍不得呢?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课件映示文字)边读边做上记号。细细品味,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A句子1:樟树不高,但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出示樟树特写图片欣赏,指导朗读)
B 句子2: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看图理解“稠密”指导朗读感受樟树枝繁叶茂,美丽 生命力)
C句子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的。(无论 总是加点)从这句话你又读出什么?
a相机理解“蓬蓬勃勃”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B指导用“无论……总是……”造句 。
①无论( )的夏天还是( )的冬天,樟树总是那么( )。
②无论( ),( )总是( )。
3、指导背诵。
练习背诵。小组互背、指名背(说说用什么方法背诵)、齐背。
4、练习说话:这是( )的樟树。
5、过渡:宋庆龄舍不得樟树不仅仅樟树的蓬蓬勃勃,这还是怎样的樟树呢?
三、揣摩写法,彰显樟树永久保持的本色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有了收获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
①樟树的本身香气
②理解香气永久保持
相机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引读三句话: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拒虫)
指名读句子指导造句。只要……就 (加点)
3、练习用“只要……就……”造句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
只要 ( ),( )就( )。
4、背诵樟树的可贵之处。
5、再在读读这节,你还有什么发现?
6、交流
追问:这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写别的树?不写行不行?说说理由。先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繁衍后代”
7、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更突出樟树与别的树不同之处,那就是樟树本身有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能拒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8、朗读第5自然段。(男女生分层读 )
9、过渡:这两棵樟树陪伴宋庆龄奶奶一同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一同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宋庆龄奶奶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那蓬蓬勃勃的樟树还挺立在故居的庭院里。
四、品读感悟,感受故居主人的人格魅力
1、引读第6自然段。(示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
3、讨论交流: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①出示宋庆龄的照片。说说宋庆龄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交流课前搜集的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③说说人们留影纪念的原因。(课件映示 人树合一)
4、小结,朗读第6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1、总结:今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故居的樟树,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可贵之处,通过读书体会到这樟树也是宋庆龄人格的象征。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撒在人们心间,播撒在我们的心间。
2、摘抄:将课文中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上。
六、课后延伸,增加文本的广度
1、继续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继续上网搜集宋庆龄有关故事,讲讲宋庆龄的故事。
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香气持久
虫类怕它
教后反思
从研读教材,到教案成熟,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真可谓是辛苦并快乐着。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让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深刻的体会:
一、语文课上要真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可见,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
tag: 教学 宋庆龄故居 樟树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