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艳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做了教师之后,我常常有一种愿望,希望能够再回到童年,那该多好。今天听了周老师的课,这种情绪竟是特别的强烈。我愿自己就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也能在周老师的课堂上当一回小老师,扮一回小导演,做一回最佳辩手;也去唱一唱胖小儿的悠然自得,绘一绘小儿垂钓时的憨态淋漓;也能得到周老师的肯定、赞扬,迎着同学们的目光沾沾自喜,带着英雄般胜利的感觉回到座位。
周老师的课堂让人觉得简洁清新,如同一汪清泉水,爽爽地流动,不喧哗,但生意盎然。这盎然的生意来自学生,来自周老师为学生创设的种种能够激发兴趣、动机、创造欲望的情境或者说是契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课始的“话小人”游戏,到猜猜画上的人在干什么的课堂导入;从读读诗、看看图、静静想、划出不明白的地方到看老师教,然后“你来教”的解诗教学;从“遥招手”两种解释引发的辩论到阐发古诗模糊魅力的课堂高潮;从根据喜好重新创造到给自己布置作业的巩固练习,一个环节紧连一个环节,每一步都琢磨不到,每一步都给人惊喜。这环环紧扣的教学流程,浑然构成了严谨的向心结构,这中心,是古诗的诗意,是小儿垂钓本身的情趣,是以学为《小儿垂钓》为例的吟学古诗的乐趣,更可以说,这中心就是两个字:学生。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发现自身的价值,这是周老师这一课给我的最大的启发。
犹如山野吹来的风
——听周益民执教《小儿垂钓》有感
倪潜梅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犹如山野吹来的风,周老师的课让我们都有耳目一新之感,让人轻松、愉悦。我认为,他的这堂课和谐地处理好了以下几对关系:
一、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学生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游戏直接介入课堂和课文,完全省略了常规的“上课”、问好一套,使学生活跃的思维状态得以完整延续。周老师的这一招我称之为“无形导入”。我很清晰地记得那个很有意思的游戏:红扑扑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翘(鼻子),抿着的(小嘴)——这其实就是“垂纶稚子”的形象。更妙的是,教师此时顺水推舟,由“小儿”的形象过渡到引导学生看图,在领会图意的同时,又拎出几个难以理解的词语:“稚子”
“垂纶”“路人”,用“什么又叫什么”(如“小儿”又叫“稚子”)这种句式快捷地解决掉。
至此,整个导入一气呵成。
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周老师在教学中始终遵循这一原则。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又通过看图、查字典、讨论、读书等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在意见出现分歧时,也让学生自己摆事实,讲道理,老师没有强求学生认定其中一种是对的,也不强求学生接受两种都是正确的,而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只要能说出道理,就承认其合理性。
但学生毕竟是学生,知识能力有限,在他们学习遭遇困难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很为重要。课上,学生做小老师讲解诗句之前,教师的示范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说得更有条理,更清晰。理解诗意后,教师两次描述小孩钓鱼的神态,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诗句所传达的意境。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画、演、编、唱”,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同时通过渗透与迁移使学生加深对诗句的领会。这样由入到出,再由出到入,安排有目的、有步骤,独具匠心。教师的导,让学生乐学,学得更好。
二、教与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教应该如何为学生的学服务,我们作过很多尝试,但不少情况下,教师教的是让学生如何分析课文,学生学的是老师分析教材的方法,是为老师顺利把课上下去服务的。怎样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读书、思考,周老师作出了很好的尝试。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清晰,学生易于领会。尤其是通过辩论的形式,生动地帮助学生领会了对待文学作品的正确态度:允许模糊和分歧,但必须以自圆其说为前提。听到这里,内心一阵感动,学生肯定是不会忘记这场辩论和周老师的点拨的了。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这样让“教”切切实实地为“学”服务。
三、讲与练的关系
周老师的这一课是富有创造性的,他创设了动人的情境,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但更能给我们启发的是,我们透过这些手段所看到的教学的本质,那就是紧紧抓住语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朗读、品悟,获得语言发展与性情陶冶的双赢。因此,周老师的讲是真正为学生的练服务的。
周老师的教风是简洁致远的,语言自然也不是煽情的那种。他的语言很轻松、到位。我的本子上记下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小胖娃会钓鱼吗?
生:不会。
师:不会就学呗。
于是顺势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小儿“学垂纶”的模样、心理,可谓信手拈来,水到渠成。总之,这堂课是活的,又是实的,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将是超越40分钟的。
,听《小儿垂钓》教学随想
tag: 教学 小儿垂钓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