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从哪里来?——评朱江月老师的《清平乐 村居》
张建英
语文味究竟从哪里来?今天,走进朱江月老师的课堂,听她上了一节《清平乐 村居》。走出课堂,若有所悟。
一、丰富的积累是厚重的底色。
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学生在背诵什么,连贯、流畅。细细一听,不由一惊:竟然全是对子,有些古文我都不知其意。再听,更惊:每个孩子站起来都会说一句,且不与前同。难道他们有书?询问身边一个学生,原来并非有书,而只是老师打印给他们的一些叫《声律启蒙》的材料。回想他们班在四年级时就学《三国》,不由感叹:如此下去,孩子们的语文功底如何了得!再观老师,气定神闲地站于前,在偶尔的打顿处轻轻扶一把,看得出,要求学生背的,老师也了然于胸,一直知道她有国学的底子,但就似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一般,如今,见了真章,顿生佩服之心。课尚未开始,好感却已生。
而课结束的那一刻,我再次被震撼——看那作业:“(选一题。可合作。)
1、收集辛弃疾的其它词,自学并背诵。 (一首☆)
2、收集辛弃疾的其它词,自学并准备为大家讲解。(一首☆ ☆ )
3、给这首词配上好听的曲子,或吟或唱。 (一曲☆ ☆ ☆ )
4、模仿25课“文包诗”的形式,改写这一课。( ☆ ☆ ☆ ☆ )
5、次韵《清平乐 村居》。 ( ☆ ☆ ☆ ☆ ☆ )
这样的作业,没有丰厚的积淀是全然完成不了的,而朱老师的学生们,却喜滋滋地看着,旁边那位男生,在悄声说:“我要次韵一首。”
惊叹!丰富的积累是厚重的底色,有了它,语文味就自然而然从师生的骨子里渗出来了。难怪,先声夺人。处处夺人。
二、诗化的语言是灵动的音符。
课堂里始终回旋着似有若无的音乐,这伴奏烘托的主旋律是什么?是师生诗一般的语言。听,舒缓处——
师听完学生理解词句后的朗读,轻言细语:“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眼前有一幅幅的画面在展开。来,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看看,你的眼前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当学生很自然地把画面一一取名说出,老师微笑着,言语诚挚:“真想知道,展现在你眼眸的,到底是如何的画面呀。愿意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描述给大家听吗?”
经过短时间的自由准备,学生伴着古色古香的筝曲描述起来:“青青的嫩草地毯似的铺在荷塘边,曲曲折折的河塘上面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婷婷的,似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挤挤挨挨地排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有婀娜开着的,有羞涩打着朵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香。”……
听,跳跃间——
当学生一个个描述完自己“看到”的画面,老师动情地感叹:“景美,人更美呀。这是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也是——”老师身子微微倾向一排学生,他们很默契地开起了火车:“也是和和美美的村居生活。”“也是其乐融融的村居生活。”“也是世外桃源般的村居生活。”……
再听,昂扬时——
结束前,老师适时出示资料,适时改变背景乐,只稍一点拨,学生和听课老师顿觉豁然开朗,老师走回黑板前,指着板书,语气激昂了些:“学到这里,对这个‘醉’字有新的理解了吗?”全心醉在课堂的学生,很轻易地概括起来:“这两个白发翁媪醉了,因为喝了点酒而醉,因为两个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而醉,也因为望着家附近的儿子们,享受着天伦之乐而醉;词人呢,看到这里清新自然的景色醉了,看到这家人幸福的样子醉了,当然,他被贬,心情不好,可能也喝酒了,醉了;我看了这幅画面也醉了。”
师,此刻也陶醉了:“是呀,这让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风雨雨,清清新新地向我们走来,深印在心。来,一起把它背出来——”“愿这没有硝烟的、安宁祥和的村居生活,如一支舒缓的圣曲,在地球的每个村落回响,回响永远。”
tag: 语文 清平乐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