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中,动笔、动口又动脑,在活动中去感知,去理解,去感悟,去升华,去创造。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现代教育手段能
更好地帮助我们,让平面的教材立起来,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从而为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起到更
直观的“激活”作用。本次课件设计,我主要通过简单的Flash动画“古诗新韵”打开文学历史长卷营造
场景,品味古诗;“寻隐者不遇(文——图)”体会铅字背后的内涵——“有声有色”;“松林图”还
原场景,激活思维,深入想象“说了什么”,从而感受本诗的第二个特点——寓问于答,进一步体会诗
的“词约旨丰”;“诗配画”和“诗配曲”用来还原诗歌本来面目,进一步体会诗中的画,诗中的歌。
在课件制作和使用上,尽量做到求真务实,不流于形式。)
过程设计:
一、 谈话导入
师导: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块瑰宝、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再次打开那悠远的文学长卷(多媒
体打开“古诗新韵”长卷),去再次体会古诗中的独特韵味。
从进入小学,我们已经学了三十多首古诗了,在所学的古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请背一背,并说一
说喜欢的理由。
1. 指名背一背,说一说。
2. 全班齐背。引导感受诗歌语感。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知识的前后是有联系的,这里所说的联系,有横向联系,有纵向联系。知
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间的联系。学生掌握知识是由浅入深的,每一门学科的教材编排都有一定的梯度
,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纵向联系。从知识层面上看,要是你忽略了这种联系,那么学生所学就
是散的,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就像一盘珍珠,若不串起来,就易散、易落;从方法学习上看,忽略了
这种联系,你也就忽略了对学生分析、类比、概括、综合等方法的指导运用。)
师导:今天,老师也想为大家介绍一首我喜欢的古诗,当然老师也有自己喜欢的理由,一会儿老师
会告诉大家,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出示古诗)
二、 读
师导:学习古诗,先要怎样?(板书“读”)
1. 自由初读古诗。
2. 开火车读古诗。(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撮口音“寻、遇、云、去”)
3. 评价朗读情况。
4. 齐读古诗。(要求:读准音、读出节奏)
(“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有位
老师曾提出,优秀的老师只是多了一点“琢磨”,即在细微处下功夫,小语姓“小”,要把基础打实。
切记不可让形式冲淡了内容。)
三、解
师导:古诗会读了,又该怎样呢?(板书“解”)
“猜”是一种理解方法,还可以查阅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
1. 指名自选行初解古诗。
师导:要求甚解,就得要查阅不少资料。
2. 详解古诗,重点理解“只、此、不知处”的意思。(“只”选义项:①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②仅有)
3. 解题:
想一想,“寻隐者不遇”到底是什么意思?“隐者”呢?(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
学问的贤士。)
4. 教师引导认识本首诗的第一个特点——平白如话(板书“平白如话”)
(“我们不能带领孩子去周游世界,但可以教给孩子走路的方法。”学法指导,就是为了“教给孩
子走路的方法”。通过查、议、说等方式,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参与,能更好、更深入地感受课文、理
解课文。)
四、背
师导:读了那么多遍,老师相信已经有同学会背了。背,是今天学习的一个要求(板书“背”)
1. 同桌互背。
2. 指名试背。
3. 全班齐背。
五、想
教师引导:古诗会读、会解、能背了,是否就学完了呢?如果就到这儿,可以这么说,你还浮在这
首诗的表面。
怎样才能深入体会它的内涵呢?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种新方法——想(板书“想”),有句
广告词这样说,“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通过“想
”,我们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历史画面中,你的感受会更多。
“想”什么呢?诗歌,是“有声有色”的(板书“有声有色”),它的“声、色”在哪儿呢?
1. 请学生闭眼,听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说一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颜色?(云白、松翠、山青、草绿、花红……)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谈话声、风声、泉声、松涛声…)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会说些什么呢?
体会古诗的第二个特点——寓问于答(板书第二个喜欢的理由“寓问于答”)
师导:古诗内容很少,但在这很少的铅字后面,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多媒体出示古诗文熔解到图的过程)
3.师导:诗歌“有声有色”,我们如果把“声、色”融合起来,就能再现古诗中的情境。(板书“
有境”)
师设置情境(多媒体上用“松林图”还原情境),请两位同学演一演对话。
师引导:事件有了,可还缺点味:
想一想:作者的感情变化(因慕而寻: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板书:有
情)
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词藻的堆砌
;没有真情的语言文字,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动,语言文字抓得再
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
露“真情”。当然,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课文的情感因素时,不可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影响,教
师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和课文同悲
、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
学习。)
4.小结:诗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声”有“色”,有“境”有“情”,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
个理由(板书“意境幽远”)
5.师导: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
而发,写下了这千古名诗。从这一意义上说,诗当中还有“理”:有时,憾事也许会变成好事。
可见,古诗虽然字很少,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词约旨丰(板书“词约旨丰”),这也
是古诗为什么被称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的原因。
让我们再来带感情诵读《寻隐者不遇》。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不同。在交流中,要尊重学
tag: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