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诗中所说:
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水,
荒无人迹鸟不飞,
如有行人误入内,
十有九个去难归。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连一粒粮食都找不到,野菜、草根、马鞍、皮带都成
了红军充饥的食物,很多人到达草地前身体已经很虚弱,有的倒在泥浆里永远
也爬不起来了,有的小战士临死的时候,已经骨瘦如柴了,作为红三军的军团
长,彭德怀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而牺牲,又怎么能舍得?他决定
了“杀骡子”,(板书:杀!)从这决定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更爱战士
们)板书:(更爱战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A、 他眼见着……把目光盯在……
B、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
C、 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
草地。
4)同甘共苦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战士,看到彭德怀将军忍痛杀大黑骡子,你想到了什么
?”
生谈,有没有同学找出相关语句?能读好吗?
A、 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B、 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
过渡:枪声响起的那一刻,铁骨铮铮的将军彭德怀此刻的内心是痛苦的,是挣
扎的,是压制的,是哭泣着的,而这份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也融在了这个省略号
里,(出示第19小节),你能揣摩透这省略号里包含的话语吗?
[挖掘课文空白点,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像,练写彭德怀心理活动的片断]
练笔: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配乐谈感受 ,你们的眼神告诉了老师,有一份深深的感动在你的心中涌动!来
,让我们来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吧!生谈
同学们,陈老师完全有理由相信,让你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第十五
小节等。指名读,谈
5)学习最后一小节
枪声响了,永远带走了大黑骡子,它永远消失在了大家的视线里,漫漫征途再
也见不到它的身影,它——(引读最后一节)
师:如果我们把这篇课文当作一部电影来欣赏的话,那么,课文结尾则更具有
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请大家细细欣赏。(生读最后一段)师:这一段里,大
家对“铁流”这个词理解吗?对于这个词,大家不要忙着查字典,求教人。只
要你把这部分内容当电影来看,你就一定能读懂它。(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如果说“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
开!’”是个特写镜头,是个近景,那么,你说结尾是个什么镜头?师:说说
你看到的远景?师:在崇山峻岭之中,在茫茫草地之间,你又看到了什么?师
:联系你所看到的,你一定能理解“北进的滚滚铁流”。师:(引导)“北进
”这个词,还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过? “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
北挺进。” 师:联系这两句,并想象画面,你能理解“北进的滚滚铁流”吗?
师:你看,你们不都看出来了吗?不过,为什么把“红军队伍”称作“铁流”
呢?师:“铁流”就是指战斗力强的队伍。弄清了这个词的意思,我们再来读
读这一段,说说你对这一段的理解。(生边读边批注,随后交流)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还是音与像的绝妙结合,你看一个远镜头,再配上铿锵
有力的画外音“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不就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感觉吗?我们再一起读读这段,并背下来。
在长征路上象这样作最后奉献的骡吗,实在难以计数!推荐同学们读一本书:
《领袖将帅和他们的战马》
三、 小结:
四、 这节课上,我们和彭将军一起着急,一起悲痛,一起把对大黑骡子的爱深
深地埋在心底,但这爱是伟大的,这爱是感人至深的,这爱激励着战士们奋勇
向前,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tag: 彭德怀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