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一课教学反思
| By: 暗香拂袖 ]
《月光启蒙》是一篇蕴涵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
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 《月光启蒙》讲述的则是诗人孙友
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他,唱起动听的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在他
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点亮了心灯,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得到了有益的启蒙
。课文以“民谣、童谣、故事、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读过本课
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浓郁的诗情美,流淌着的亲情美,蕴涵着的意境美,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
。
本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教学中我将引导学
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
情并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作为教学重点。而将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特殊词语的含义;凭借课文
语言材料,理解编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作为教学难点。因此,我将教学设计围绕“一
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童谣之美
,三读感悟母爱之美。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营造月下启蒙的情境,直观展示母亲动听的
歌声,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意识。
理论与现实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在《月光启蒙》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不足,
教学后,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 实践性知识不足。首先表现为在学生的回答流于表面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追问,从而没
能把握住这些不算精确的回答引出文本的知识,生成出精彩。其次,引导不及时,有效性不够。在提
问“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唱出如此‘芳香的音韵’”,学生进行回答纠缠于父亲与外婆的影响,无
法抓住“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一关键句,进而理解母亲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时,没有及时归纳出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因素进行引导。
二、 简单不够,问题过多。整堂课知识点贯穿得过多,不够简单。所以教学中一方面可能会
显得有些零散,而对重难点引导不充分;另一方面,造成了课堂的紧张局面,进而引发引导的不到位
。
三、 课堂灵活性欠缺。在教学中,我总是着意把学生往我预设的答案上靠拢,力图学生能答
出预定的“标准答案”,而将学生所回答的一些富有个性、生动的解答于不顾或破坏其完整性而将其
分裂为“标准”的框框条条,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月光启蒙》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
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
越之。
,《月光启蒙》一课教学反思
tag: 教学反思 月光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