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 堂网 www.lexue88.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课后回顾
作者:张红梅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社课标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并且其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来看,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言。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他们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不善于通过多读来体会文章的内涵、韵味。阅读散文的能力也不强,他们不知道该读什么、想什么,因此,很容易对故事性不强的散文产生厌烦情绪。但他们乐于对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能通过教师有目的性的指导而阅读文章。
【设计理念】
1、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从而能为终生学习有所裨益。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以安塞腰鼓的图片展示,从而给予他们形象的视觉效果。并介绍安塞腰鼓的大体情况,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散文,我决定采用激趣、诵读、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导语,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通过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美读”这一“三步曲”阅读方法,点拨性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并能有意识地学习运用“三步曲”阅读方法去学习其他课文,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3、学习本文铿锵激越的语言,培养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阅读方法理解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力量。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力量美。
3、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以及它的精神内涵。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安塞腰鼓,给学生以感官的吸引。从而为学生阅读本篇散文奠定基础。
(二)、教师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学生答:腰鼓。)
那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吗?(学生答:陕北的安塞。)在这其中,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同时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可能学生不知道,教师由学生喜好流行音乐入手引出中国的摇滚乐——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被人称为“中国第一鼓”的民间表演方式。它集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来领略中国摇滚乐的风采。
(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
感受性阅读。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及时引导进入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要求:快速阅读,不出声,不回视。
这是“三步曲”教学法的第一步,感受性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专心阅读,培养快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质,学习速读后理清文章思路,并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
步骤:(1)让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巡视)
(2)分小组讨论(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归纳、多媒体课件给出问题及答案:
演出前(1-4):安静的腰鼓(似乎不曾响过)
安 宏伟的场面(5-13)
塞 演出时(5-27):隆隆隆的腰鼓 雄壮的声响(14-17)
腰 激鼓的后生(18-22)
鼓 奇丽的舞姿(23-27)
演出后(28-30):寂静的腰鼓(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2、理解性阅读。学生经过第一步的阅读,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但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还须进行第二步:理解性阅读。于是我通过小结前段阅读来引入第二步阅读的教学:刚才我们的快速阅读后理清思路只是一种较浅层次的阅读,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阅读课文。
板书:懂事(儿)—— 知趣(儿) —— 品味(儿)
此即阅读三步曲:感受 —— 理解 —— 美读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阅读技巧,我决定先以第7自然段为例作进一步的细读,以点带面。
(1) 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要求:读出力量,读出激情。
(2) 引导讨论:
a、 划出概括腰鼓场面特点的词语。(壮阔、豪放、火烈)
b、 你认为文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好?为什么?(这一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tag: 教学 安塞腰鼓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