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关心汉字的发展;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信息。
教学重点:
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教学过程:
引入: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汉字与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并称为三大古字。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惟有中国的文字生生不息,延用至今。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汉字的了解有多少呢?汉字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汉字。PPT
一、汉字的起源
对汉字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结绳说,图画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等。书中给我们举的就是其中的一种,图画文字。
除了图画说以外,我们要重点讲一种起源说——仓颉造字说。
PPT(图:仓颉,仓颉的文字)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徵,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
其实,不管是什么起源传说,从这些传说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
对以上关于文字的起源传说,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就可以了。
二、汉字的构造
汉字本身是表意文字,从它最初的图画文字就可以看出,它是通过图形来表达汉字本身的意思。因此,我们了解汉字的本义,就有必要了解汉字字形的构造。
对汉字的构造,古人称之为六书。东汉的许慎将其解释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我们书中列举了四种。人们认为假借和专注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这里就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就行了。随着人们对汉字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我们所说的造字,真正意义上的应该只有前面四种。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还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一个一个看。PPT
(一)象形——独体表义字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所要表达物体的轮廓、特征,使人一看就能了解字的意义。象形字是最早的造字方法,这种造字法接近画图,只能表达简单的事物,对复杂的事物、抽象的概念无法象形,所以单靠这种方法造的字很少,象形字在汉字的比例里面只占10%,但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后来的几种造字法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而创造的。
PPT
(二)指事——指事符号表义字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指事字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形象可画,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号来表示。
如PPT中的这几个字。此外再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木在象形字中是这样表示 在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即“本” 树根的意思;在木上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梢的所在,即“末” 树梢的意思。
(三)会意——合体表义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就是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用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注意,这几个形体,部件分开仍成字。
武,从戈从止。止是趾的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信,从人从言,表示人言以诚信为贵。人要讲实话。
暮,从日从茻(mǎng),指日在茻中 茻,是草。傍晚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
PPT,下面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些什么字?一个意义与另一个意义组合,组成新的意义,构成新的字。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如PPT
(四)形声字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种造字方法很简单,就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形声字一般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义,叫做意符,一部分表音,叫做声符,习惯上也叫做形旁和声旁。形声字是最能产新字的一种造字法。
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组合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形右声:
江:《说文·水部》:“江,从水,工声。”
这类数量最多。如“河、牦、酝、冻、租、肝、梧”等。
B、形左声
期:《说文·月部》:期,从月,其声。 如“都、切、劲、雌、战、攻”等。
C、形下声
空:《说文·穴部》:“空,窍也。从穴,工声。”如“芳、竿、宇、露、爸、翠”等。
D、形上声
基:《说文·土部》:“基,墙始也。从土,其声。”如“勇、袋、贷、架、劈、警”等。
E、形内声
病:《说文·疒部》:“病,疾加也。从疒,丙声。”如“囤、匣、裹、阁”等。
F、形外声
闻:《说文·耳部》:“闻,知闻也。从耳,门声。”这类形声字最少,如“瓣、辩”等。
现行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但是形声字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如“换、唤、涣”等,读音同声旁“奂”完全相同。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与读音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这些字的读音特点可以帮助区别形似字。如仑做声旁的字,论、轮、伦、沦、纶等。
(五)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顾名思义,本来这个对这个语言的表达没有专门为它造字,但是在书写的时候,借用另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样的字就是假借字。
如,令本是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同样是发号命令;长本是久远的长,后来借用为县长的长。
有些字被假借表示另一个语素,而表示其本义的时候反而极少,以致于后人往往不知道它们的本义是什么了。如:莫,它的本义是今天的“暮”,后借来表示否定副词“莫”。而今天我们很少人知道它的本义其实是暮。
(六)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关于转注的解释,学术界的看法不一。一般认为转注就是互训,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一对同部首的字,由于意义相近、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解释。如老, 在异时异地由于语音发生变化而变成了考 字,两个字互相解释,成了一对转注字。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设计2tag: 汉字的起源 , 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应用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语言文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