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7节(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能进一步运用勾股定理及方程解决问题
过程方法 在运用勾股定理及方程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构造直角三角形及正确解出此方程。
本节课重在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教师激励学生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要善于运用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形准确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突破的方法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通过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建构方程,然后解出方程。
三、学情分析:
在《勾股定理的应用》第一课时,学生掌握了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及较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特别在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转化为二次方程32+x2=(10-x)2,并正确解出未知数,学生已经感受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旧导新
1、 问题(一)
在右图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可知:斜边长为
教师提问:根据已有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与这个三角形有关的数据信息?
学生答:1)两个锐角
2)面积为
3)周长为
4)斜边上高、中线
2、 问题(二)
教师提问:
你知道与右图的三角形有关的哪些数据信息呢?
周长为 面积为 1 1
学生答: 1.2
(二) 实践探索,揭示新知:
例题:在△ABC中,AB=17,AC=10,BC=9,求S△ABC A
教师提问:问题一:已知三角形三边如何求面积?
学生回答:作高。
问:作哪条边上的高?
学生回答:BC边?AC?AB?(都有可能) B C
教师问:能直接求高吗?
学生讨论(分组)并联系上节课讲的方程中设未知数的方法,尝试列出方程。
教师:展示学生列式,并给予表扬及鼓励、点评(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和有条件表达能力)
(课件展示)
解:作BC边上的高AD
设BD为x,则CD=9-x
在RT△ABD中,根据勾股定理,
得:AB2-BD2=AD2 即172-x2=AD2
同理,可得:在RT△ACD中, A
102-(9-x)2=AD2
∴172-x2=102-(9-x)2
解方程得:2x=30 x=15 B C
AD=8 D
S△ABC=1/2*BC*AD=1/2*9*8=36
点评:引导学生正确书写推理过程。
师生讨论交流:要知道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至少需要知道哪些数据信息?
提问学生: (一边长)
(三) 刘翔用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进行折纸,已知纸片宽AB为8cm,长BC为10cm,当刘翔折叠时,顶点D落在BC边上点F处。想一想,此时EC有多长? A D
tag: ,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