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阅读习作指导及其他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石头本无情 此处却有情,
石头本无情 此处却有情--天鹅的故事
……
生: 老师,我觉得“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里把“老天鹅”比作“石头”不恰当。
师: 为什么?
【没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反问的同时快速思考着这个问题的价值。】
生: 因为天鹅长得很漂亮,而石头硬硬的,灰不溜秋的,把老天鹅比作石头一点也不美了。
生: 我也觉得这个比喻不好,天鹅多高贵呀,雪白雪白的,怎么会像石头呢?
师: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不过,天鹅也确实是美丽高贵。
生: 不,我觉得恰当呢,这里把它比作石头是说它落下来重。
生: 天鹅是活的东西,石头是死的,这个比喻总归有点不恰当。
【看来,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今天的教学就以此来展开吧。】
师: 究竟恰当不恰当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联系前后句子和事情的前因后果再想想。
一会儿,一个学生高高举起手,信心十足的样子:“我觉得是恰当的。因为冰封湖面,就是说整个湖面都结冰了,那我想冰面肯定比较厚,只有石头才能把它破开。说老天鹅像石头就是说它落下来很快,很重。”
有一个学生抢过去说:“我觉得老天鹅是希望自己像石头,它只有像石头那样硬,才有可能把冰面破开。”
“好一个‘希望’!”我忍不住鼓起掌来。学生在我的肯定与鼓励下表达的欲望更强了。
【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声音,然后“画龙点睛”般地评,这是给学生导一个方向。】
生: 我还想说。你看,老天鹅是突然腾空而起,它是想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那样砸下来。
“这个‘砸’字用得好。”我脱口而出,“你还能把你的意思表达得再明白一些吗?”
【我知道他已经明白了老天鹅腾空而起的用意,我想抓住他这个瞬间闪现的火花帮学生都理解老天鹅的用心,从而体会老天鹅的精神。】
他想了一下,继续说:“腾空而起就是突然之间飞起,很用力的,而且飞得很高,老天鹅就是希望飞得高一些,然后落下来的冲力会更大一些。”
又一学生抢着说:“冲力大一些,就是落下来的速度快一些,砸下来更重一些,这样冰面就更容易破一些。”
师: 从你们的话里,老师不仅看到了老天鹅腾空而起,又像石头一样落下来的动作,还看到了老天鹅的内心活动,老天鹅此时是怎么想的呢?
【外在的动作是内心情感变化的结果,如果能透过外表读懂内心,那样的对话才是深入的,即使是对动物。】
生: 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不飞走就等死吗?不行,我是头,我得想办法。我来试试,看这样能不能把冰破开。
师: 面对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好,不愧是“头”。
生: 我要是块石头就好了,这样肯定能把冰破开。
生: 飞高些,再高些,这样砸下来才有力。
师: 正因为是这样想的,所以它希望自己像石头,事实上它也确实像石头了,你从哪儿看出来了?
生: 我从“重重”看出,它落下来确实很重。
生: 我从“沉重”看出。
生: 我从“击”看出,“击”让人感觉很猛。
生: 我还从“扑”看出老天鹅是不顾一切的。
师: 为他的“不顾一切”鼓掌!
【又一个火花闪现了,这个“不顾一切”已经真正从外表读到内心去了。】
师: 不顾一切的“一切”指什么?
生: 身体,它不怕受伤。
生: 生命,它这样像石头似的落下来可能会死的。
师: 是的,老天鹅是用胸脯和翅膀在扑打冰面,这是它的血肉之躯啊,当它像石头一样落下来的时候,它的皮会——,它的肉会——它的血会——它的五脏六腑会——,它知道这些吗?但是它——,(引导学生说)它把自己当成了没有知觉的石头,它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破冰的工具。此刻,在你的心里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天鹅?
生: 勇敢的老天鹅!
生: 勇于献身的老天鹅!
师: 为谁献身?
生: 为天鹅群。
生: 为整个天鹅群不要再飞走,留下来能找到吃的。
师: 仅仅是从一个“扑”字看出不顾一切吗?从“腾空而起”到像石头似的落下,再重重地扑打,都让我们看到了这只老天鹅的勇敢、无畏、献身精神。再读读这句话,你心中是怎样的感情?
生: 佩服。
师: 读出你的佩服。
生: 崇敬。
师: 读出你的崇敬。
生: 感动。
师: 读出你的感动。
生: 我想补充,我还从“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看出老天鹅用的力大,因为冰面都颤动了。
师: 是的。知道什么叫“颤动”?你还从“颤动”中读出了什么?
生: 颤动就是轻轻地动,这里是说冰面震动不大。
生: 尽管老天鹅把自己像石头似的砸下去,但冰面受到的震动不大,说明它的力量小。
师: 刚才你们不是说老天鹅用的力量大吗?这里又怎么说小了?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 不,老天鹅是用了很大的力了,可是湖面太大了,冰层太厚了,所以显得力小了,但老天鹅并没有放弃,它又第二次,第三次地继续扑打。
生: 不止三次,还有无数次,因为后面还有省略号。
师: 这无数次老天鹅又是怎样扑打的呢?你能想象出来吗?
生: ……
【我让多个学生说了,所有学生都没有忘记用上“像石头似的”,因为这个“像石头似的”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了。不过,他们还告诉我,尽管老天鹅每次都想“腾空而起”,都想“像石头似的”,但腾空的高度却是越来越低,力气也是越来越小了。】
师: 那“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读是理解的外在表现,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学生有了深入地理解、体验,自然能读出韵味。】
一生读得越来越低,越来越慢。
师: 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 我不忍心它再去撞了,它太疼了。
一生读得很高。
师: 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 扑打的次数越多,它就会越痛,可它没有停下来,它太让我感动了,所以我忍不住就高了,我是想表达我的敬意。
师: 好,你认为怎么才能表达出你的感情就怎么读,我们把这段连起来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再来对这只可敬的老天鹅行一次注目礼。
生齐读。
师: 现在你认为把老天鹅比作石头恰当吗?
生: 恰当,我知道了这里不是说老天鹅的样子像石头,而是那种感觉像石头。
师: 什么感觉呢?
我忍不住笑了。我知道他们说不出这种感觉,于是我告诉他们: 比喻就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样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但这个相似可以是外形上的相似,叫“形似”,也可以是同学们说的感觉上的相似,那叫“神似”。形似的比喻让我们感觉形象,神似的比喻更让我们感觉到有味道。老天鹅希望自己像石头,表现得也确实像石头,所以斯杰潘老人看到的是像石头一样的老天鹅,从这个“像石头似的”,我们更读出了老天鹅的勇敢、献身精神,原来无情的石头却是那样的有情,这就是比喻的魅力。以后读书时遇到这样的比喻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学生一起大声说:“仔细品味。”
教学反思:
“让学生诗意地栖息在课堂上”,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追求。所谓诗意,我想那该是一个灵动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情感的世界,学生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获得生命的感悟与成长。
石头本是无情物,可在一番争论、解读、对话之后却是那样满含深情。这个教学片段告诉我:
1、学生的差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认为把“老天鹅”比作“石头”不恰当的,是班上平时语文学得较差的学生,因为他们对课文理解较浅,很多东西只看到表面,所以在他们看来,“老天鹅”与“石头”之间没有相似之处,随声附和的也是这样的学生。认为这个比喻恰当的是平时学得较好的学生,他们虽有了一些理性认识,但还是模糊的笼统的认识,并不深入,也不具体。不过,两种认识上的差异在碰撞之后会达成统一,而且这种统一会以具体生动的形式呈现,所以我利用了这种差异而产生的资源引导学生走向深入。
2、只有走进去,才能读出来。
文中的这一段文字,学生在初读之后就能感觉到它很感动人,很值得读,但怎样的读才是真正的感情朗读,才能在读时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初读时,学生是一脸严肃地读,读得很激昂,读得很有力,但缺少情,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被震动,或者说即使震动了,那也只是颤动。在学生把无情的石头解读出情,解读出深情,解读出让人生敬的情时,他们的内心一定是受到撞击一般的震动。此时,声调的高低,力度的强弱,语速的快慢,已不是技巧,而是表达感情的需要,他们的眼神、表情、动作自然会显现出内心的感受,所以这一段中的三处感情朗读每一次都是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与流露。
3、表达的技巧在高年级教学中有必要渗透。
其实,课堂上学生产生的这一疑问就是比喻的形似与神似的认识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揣摩语言的时候会发现许多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方面的妙处,在学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教师没有必要回避这些概念的讲解,可以水到渠成地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我想,这个时候教给学生的方法与技巧不是空的,它是生动有形的,是具体可感的,是妙不可言的,也是历久不忘的。如果许多年以后,学生提到比喻句,还能想到无情的石头是那样的有情,那说明比喻的魅力已深入学生之心了。
不过,教学之后,我想到了又一个关于“石头”的比喻,那是《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如果课堂上我能拿出这句话来让学生再品一品,那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
,石头本无情 此处却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