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咏华山》课堂教学课案

《咏华山》课堂教学课案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467  栏目: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咏华山》课堂教学课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2、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3、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
教学重难点:
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认识了生字,今天,我们和寇准一起
去登华山,上山之前先过词语关。
华山  山腰间  山顶 
宋代  与山齐  艰难  
沿着   称赞   七岁   
 情不自禁  古时候
 (1)指名读,齐读。
 
 (2)小朋友读得真棒!你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有关课文内容的句子吗?
 3、课文写了宋代的寇准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们感觉到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过渡: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华山的“高”呢?
 二、品读第二段。
 1、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2、交流:
 (1)啊!华山真高啊!
 ①这句话直接写出了华山的“高”,那你从这句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一个“啊!”,一个“哇!”,说明他们在惊讶,感叹,他们惊讶什么呀?/“真”)
 ②请小朋友自己先练一练,看谁能把华山读得最高。 指名读 。
 ③你们读得都很高,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高的。齐读。
 你还能从哪里也感受到华山的“高”?
 (2)“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①老师画远处的山,近处的山画哪儿?(指名上台说)为什么要画这儿?(都在脚下)
 ②远远近近的山也很高,为什么都跑到他们脚下去了呢?
 ③指名读——范读——齐读(“远远近近的山”要读得慢一点)
 (3)“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①教师画太阳,太阳为什么显得这么近呢?说明什么?
 ②我们小朋友的腰在哪里?那山腰间指哪里?请一位小朋友来画一画白云。白云不在天上,干嘛跑到山腰去了?
 ③华山真是高,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到太阳那去。齐读。
 3、上面这两句话都写出了华山的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站在山顶上,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说什么呢?再读“啊!华山真高啊!”
 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都觉得华山非常高,如果让你去爬这么高的山,你会觉得怎么样?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①课文里的老先生和小孩跟你们一样,也爬得好辛苦好困难。课文里用哪个词形容他们爬山困难呢?
②从这句话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③指名读句子,齐读。
 6、品古诗
 爬得这么辛苦,终于爬上了山顶,假如你就是那小孩,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红日那么近,白云那么低,多美呀!你的心情怎么样?
 A、说说自己的心情
 B、引诗
 对,那小孩的心情-开心了,激动了,幸福极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快乐。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板诗)让生看手势跟读。
 C、练习读诗。             
 a自读。                  
 b诗文对应。
 ①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请你把找到的句子画出来。
 ②交流:你认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是什么?那“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是什么意思呢? (理解山与齐、回首、举头”)
 3、总结、读诗句
 这首诗和前面的句子一样,都是写华山很高很高。 我们也一起来吟诵吟诵吧,看谁吟诵得最像小诗人,可以加上动作。
 男女赛读 (读出华山的高来)
 配上动作齐读。
 三、品第三、四段
 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
 1、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几岁?难怪先生要连连点头称赞。
 老先生怎样夸他?(好诗好诗)让我们来学着先生的样子赞一赞。
 2、我们一起也来夸夸他!
 3、总结 :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美丽,这就叫“咏华山”,齐读课题。
 四、让我们一起来咏一咏华山吧!(齐读全文)
 五、 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 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陈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 认读“与、齐”两个字,书空笔顺。
 3、 范写生字。
 4、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六、作业
找找有关四岳的资料,开个交流会。

,《咏华山》课堂教学课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