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后记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后记

11-07 14:57:56   浏览次数:367  栏目: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后记,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后记

这篇课文讲的是***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先生夸奖,母亲高兴,表现了***小时候练字就态度认真,一丝不苟,严格按先生的要求去做,努力把字写好,具有用功上进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展开。在第一教时,学生读题后,提出了三个问题:1、他是谁?2、红圈圈表示什么?3、为什么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前两个问题在第一课时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很顺利地解决了。

上周,正好学校开展有效教学达标活动,我把第二教时精心做了准备,参加了有效教学达标活动,课还算顺利。

课后自己坐下来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有成功,也有遗憾。

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1、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尽力体现一年级教学的特点,去亲近孩子们,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学设计中,我先从上节课的问题复习入手,让学生说说前两个问题,并用课件作了展示,一是***爷爷的形象,二是他写的刚劲的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难以在较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所以中途我设计了一个课间休息,用时1分30秒,和孩子一起唱唱他们学的歌《大树妈妈》,我这个大老爷们与孩子们一起放声歌唱,你别说,这个设计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学生经过短暂的休息后,以更加高昂的激情投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中。

       2、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以解决一个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做到精讲精练。我以为什么***爷爷得的红圈圈最多为突破口,让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在书中划出有关的句子。然后抓住“每次……都……”这个句中的关键词,用替换词,朗读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写字的认真。结合句中的“先生的要求”,让学生找出先生的要求是什么。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突出要求中的“先……再……”练字的顺序。再通过课件展示先仿影,再临帖的正确顺序。最后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理解其他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地方。

       3、注意前后知识的纵向联系。在课文讲结束练字前,我做了一个小结,联系上学期学的《怀素写字》一课,让学生回忆,怀素是怎样写字的,突出一个“认真”,再联系刚刚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说说***爷爷小时候是怎样练字的,再一次突出“认真”二字。最后强调,我们现在写字,也必须要认真,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将文本中所学的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学生学以致用。

       4、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东西,我尽量不去讲。比如,写字时,我让学生自学笔顺,然后学生齐说笔顺,我在田字格中范写,最后学生再书空一遍。通过这样的设计,我想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效率,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5、适当地进行了思维的***。在讲读第一小节时,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书中先生看***写字的那幅插图。让学生看图,想想图中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先生会说些什么?

       这节课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的学情教师掌握得不好。本节课开始开火车读生字词时,有部分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不太好,读得不够熟练。这是出乎教者意料的。

       2、虽然强调了说话练习,但做得还不够。认真钻研文本后,你会发现还有许多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地方。因此,认真研读文本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3、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并不是所有学生。上课是没有照顾到大多数。这是我以后要注意的。

       认真的反思是为了以后工作的改进,真的希望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与改进中,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时代的气息,焕发出青春与活力,高效而低耗。


教学这样的课文,我总会担心学生不感兴趣。因为这样的课文不如童话故事精彩,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如何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呢?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的主人公,尝试着让学生成为课文的主人公,激起学生亲身的体验,来激起学生对课文描写人物的亲近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课文的内容。比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从插图入手,通过简要介绍,让学生对邓小平有个大概了解。根据“经常”、“夸奖”两个词语,我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受到夸奖时的心情,然后,让学生分别把自己当成先生和邓小平,入情入境体会先生和邓小平的心情。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丰富了课文的情境。

因此,在进入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课文,也显得游刃有余了。

教学时,尽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于第二自然段“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这一句的教学,我原先有这样一步设计——出示白纸、字帖,教师示范“蒙、描”的动作,告诉学生这个过程就叫“仿影”。再演示“照着字帖写”告诉学生这就叫“临帖”。几经思考,我把教师的“示范”改为让学生亲自实践。所以,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薄薄的白纸,我让学生“先用纸蒙着字帖”,然后再按照我平时的描红要求,照着字帖描。在这一过程中,我相机进行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让学生的亲自实践,代替了教师的分析和“示范”,此时,学生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体悟。

尽可能地挖掘教材隐藏的文化内涵。学完这篇课文,仅仅让学生认识到认真练字的重要性,我想这是不够的。教材向我们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毛笔书法和《三字经》。而我以为,我们更有必要引领学生走近《三字经》。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不就是通过走进课本,从而更好地走出课本吗?所以,学习“ 每次写字,邓小平爷爷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句时,我又联系着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练习3》读读背背中选自《三字经》的两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经我这么一“链接”,学生对《三字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想读它的欲望又增强了不少。至今,班上已有好几位学生买了《三字经》,并将之随身带着。更有几名好学的孩子,已经悄悄地开展了背诵比赛。我窃喜着!学习语文,我们要的不正是这样的效果吗?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后记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