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后的思考
教学这样的课文,我总会担心学生不感兴趣。因为这样的课文不如童话故事精彩,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如何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呢?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的主人公,尝试着让学生成为课文的主人公,激起学生亲身的体验,来激起学生对课文描写人物的亲近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课文的内容。比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从插图入手,通过简要介绍,让学生对邓小平有个大概了解。根据“经常”、“夸奖”两个词语,我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受到夸奖时的心情,然后,让学生分别把自己当成先生和邓小平,入情入境体会先生和邓小平的心情。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丰富了课文的情境。
因此,在进入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课文,也显得游刃有余了.
教学时,尽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于第二自然段“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这一句的教学,我原先有这样一步设计——出示白纸、字帖,教师示范“蒙、描”的动作,告诉学生这个过程就叫“仿影”。再演示“照着字帖写”告诉学生这就叫“临帖”。几经思考,我把教师的“示范”改为让学生亲自实践。所以,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薄薄的白纸,我让学生“先用纸蒙着字帖”,然后再按照我平时的描红要求,照着字帖描。在这一过程中,我相机进行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让学生的亲自实践,代替了教师的分析和“示范”,此时,学生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体悟。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描写的是邓小平爷爷小时候认真学写字的事。课文第2自然段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段共有5句话。第1句讲写毛笔字是当时小学生的主要功课,第2句讲先生训练学生写毛笔字的方法。第3句讲先生在写得好的字上面画红圈圈。第4句讲邓小平按先生的要求认真练字,所以得的红圈圈最多。第5句讲小平的母亲很高兴。看上去一层一层意思条理很清晰,但学生在朗读这些文字时我能感觉出很生涩隔膜。是练毛笔字这件事本身生疏,还是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词义模糊,还是对这篇课文没有多大的兴致?也许兼而有之吧。
可话要说回来,像这样的课文要上得有情趣有意思的确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在备这一组课文时就不喜欢,用郑老师的话叫“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大人不喜欢小孩子就更不用说了,相对而言,我还是很喜欢前面一个单元的课文。但不能因为不喜欢就不上吧,至少可以进行阅读训练啊。天!一年级就要进行这样抽丝剥茧似的训练!(呵,呵,现在的试卷连一年级都不饶过——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看图写话,高年级的题型一年级就开始训练,只不过难易不容而已。)既然有这样的训练,那就这样上吧……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后的思考
tag: 教学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