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过冬》精彩教后记 尹丽
《小动物过冬》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
一篇课文,它是一篇自然常识故事,写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过冬的故事,
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过冬,青蛙准备吃饱了之后钻进泥土里
冬眠,蜜蜂则储藏了很多蜜在蜂巢里过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动物具有不同的过冬
方式,也体现出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
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
师对学生的每次接触,归根结底都是对心灵劳动的一种推动力。而这种推动力越
是温柔和微妙,发自心灵深处的力量就越巨大,小小年纪的人就有可能在更大程
度上成为自己的教育者。”本次活动也正是本着这样的思想才产生的。从学生在
学习过程的表现来看,本次教学活动的确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
互动,共同发展的空间,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反思本次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
亮点。
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在教学的设计中
,我首先抓住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不繁琐不架空分析课文,一上课
就抓住重点段第3-7节进行学习。在教学重点段中的第3、5、7节时,我先帮助学
生理解课文中小燕子、青蛙、蜜蜂如何过冬,接着知道这几种动物的过冬方式,
最后再对这几种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渗透和拓展。这样,学生就学的清楚明白,
轻松愉快。
二、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
中,我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朗读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
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自由读,齐读,指名读,范读,学生畅
快忘情的朗读读,可爱的小燕子,鼓肚皮的青蛙,勤劳的小蜜蜂跃然纸上,使学
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
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
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贵在无痕。
常常很钦佩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理解课文重难点,都是那么的不露痕迹,在
自然而然中生成。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
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进行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学生自然会注意到重
点词,在读的时候就会格外强调出来。如小燕子的飞到南方去、春暖花开;青蛙
的吃得饱饱的、好好睡上一大觉;蜜蜂的早就、藏在、整整一个冬天。
如何理解这几个重点词语,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我的设计如下:教学第3节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春暖花开”一词,我特地做了一块彩色词板:中间是“春暖
花开”一词,背景是绿茵茵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我先带领大家有感情的读这个词语,边读边让学生想象
画面,学生回答很简单,我趁势再问:春天还有什么花?什么颜色?你闻闻它香
不香?它的香味把谁引来了?一个简单的词语转眼间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学生的热情一下就被调动起来,看着一张张兴致勃勃的笑脸,听着一句句充满感
情的话语,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学生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
别强烈。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使其茁壮成长。在教学第5
节时,我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我们睡一大觉大概十几小时,青
蛙睡一大觉大概是两千多小时,这样一做比较,学生惊诧之情油然而生,再读课
文,一切水到渠成。第7节的教学我主要是利用一年级学过的“有备无患、防患
未然”来进行补充,进一步体会小蜜蜂的勤劳。这些重点的处理,让学生加深对
语言文字的理解,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
最终目的。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了学生的的思维,丰富了知识,进一步
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
综合性语文学习《小动物过冬》把学生带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语文教学结合学
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从而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灵活,从
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来看,学生确实表现得更主动。真正感受到语文课独特的
魅力。
本次活动也存在了很多不足,我在执教活动中稍有紧张,调控能力和语言组织能
力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小动物过冬》精彩教后记 尹丽
tag: 动物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