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入激趣、明确目标
“在我国古代,像从军等体力劳动一般由男子来承担,而女子应该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怎么出了个花将军呢?她究竟是个怎样的女孩呢?”这段导语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聚焦到“花木兰到底是个怎样的女孩?”这个问题上,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明确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古代,男子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所以‘男’是由‘田’和‘力’组成”。“男”是本课的生字,在此作这解释,既增加了知识性、趣味性,使学生牢记“男”的字形,又为学生理解课文思想作了铺垫,何乐而不为呢?
二、 创设情境、深入体会
1、“说服”一词的教学
脱离了具体语境,空洞的词语教学是徒劳的。因此我设计了“请你扮演木兰,试说服‘父亲’、‘弟弟’、‘母亲’”这一教学环节。调节了课堂气氛,增强了阅读教学的“趣”;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生动地理解了“说服”这个词;此外,为了更好地“说服家人”,学生必须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并不断思考、表达,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深深领会花木兰的可贵精神。
2、引导体会“爱国”精神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木兰替父从军的三个原因,表现了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对于学生来说“尊老爱幼”是较好理解的,因为课文上写得明。但“热爱祖国”就较难理解,如何帮助学生呢?我设计了“母亲说:‘你们都别去了,我们找个大官说说情,咱们家情况特殊嘛’”这一问。为了帮木兰说服母亲,学生必须仔细读第二自然段的“那时,北方经常发生战争……”几句话,然后才能找到充足的理由:不能只顾小家,不顾大家,为了祖国,不能不战。木兰是多么爱国!
这样,使第二自然段的教学避免了单调地读课文,死板地找木兰从军的原因这种仅知表面,而未深入到可敬的木兰精神的“为读而读”的形式主义的泥潭。
三、 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这句话中“披”、“跨”、“渡”、“过”四个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恰当,是否要“提”出来“夸一夸”呢?考虑到四个动作并非木兰上前线一路上的具体动作,作者用这四个动词是向我们展现一位从军心切的英姿飒爽的女军人形象。我想,在此设计朗读训练,恐怕要比圈它们出来,说一说它们的“好”强得多。在朗读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使他们领略到木兰的飒爽英姿,接受了美的熏陶。
充分感受木兰的英姿后,再将这几词抽掉,让学生填,帮学生背诵这一自然段。如此精美的语言,学生也许会受用一生。
当木兰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渐渐饱满,学生情绪高涨时,设计一环“到第四自然段找个词语赞美木兰。”巧妙地使学生对“英勇善战”有了感性的认识。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积累词语。
四、 巧设对话、温故知新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了木兰回到了家乡,穿上了心爱的女装。教学这段,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新知。“小姐妹”的问话,意在让学生再次背诵第三自然段;“奶奶”、“大嫂”的问题,意在让学生再次体会木兰的聪明机灵、热爱祖国。学生在这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前文,且对木兰有了更深的了解。
转载
http://www.mdxx.com/blog/u/tenglingyan/archives/2006/200.html
tag: 木兰从军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