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谈

11-07 14:58:54   浏览次数:466  栏目: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谈
 
 
一、 寻找心灵对话的平台

对话即沟通,它需要打动人心的话题,需要令沟通者能沉浸其间的心境,需要

融汇贯通的对话线索。概言之,对话需要寻找合适的平台。如何寻找呢?作为

沟通文本与学生的重要中介,教师首先应该对这两者进行深入的前阅读,亦即

对话。从中寻找到文本、学生、作者、教师之间最恰当的契合点。从而牵一发

动全身,形成话题、创设环境、铺就线索。进而使教师产生教学思路,形成教

学的途径,确立教学价值。

1、研读教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文包诗”的特殊形

式出现,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

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捧读文本,只觉得一

股浓浓的亲情扑面而来,直入心底。再次研读,诗中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逢佳节倍思亲”的两个“独”字,使我的心为之震颤。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

乡,无依无靠的孤寂、凄凉,敲打着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见……”

,只能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表达自己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这其间深含的无奈与痛楚,撞击着我的心。“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正是作者

内心的呼喊吗?我被文中那强烈的、真挚的亲情所感动。游子对亲人、家乡那

份思念与向往,家中亲人对游子的那份牵挂和期盼,这种美好、纯真的无法割

舍的亲情,不正是学生所需要体验的吗?

2、研读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由于学生个体及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造成的差异,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有着

自己不同的感受。我们的学生,不到十岁,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发达的二十

一世纪,几乎从未离开过父母,倍受家人呵护,从小到大享受着家庭生活的温

馨。就是这样一群孩子,如何跨越一千多年的时间,与文中那个生活在交通、

通讯极其落后,且“门第孤寒”的王维对话?学生能从含蓄、凝练的诗句中,

感受到感受到王维年少离家,两年未归,时逢佳节,触景生情的那种思乡之苦

,思亲之切吗?如何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建架起对话的平台呢?反

复地研究文本、学生,我发现那座虹桥便是“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是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是望眼欲穿的离别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

情,就是跨越时空鸿沟的桥梁,沟通古今人物对话的融合点。对话的平台在此

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乡之情为灵魂,以致真致纯致美的乡愁为心境的一次

关于人性的对话。有道是:“文章不是无情物。”与文本、作者、学生的对话

使我找到了阅读教学的根——真情。

 

二、引领心灵对话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既是对话的中介者,更是引领者。在教师、学生、文本对话过程

中,教师起着引领作用。教学过程应该是依据学生阅读心理需求的生长过程。

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让学生通过语文阅读课,

逐步尝试、学习,形成独立研究、感悟、享受语言文化的能力呢?因此,在本

节课中,培养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的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目标。心理学研究表

明,成熟的阅读心理过程应是:初读感知——研读理解——诵读抒发。

遵循这一阅读心理过程,我以本课为例,设计了“研读探究”的教学思路:

1、 释题,设疑激趣,由题入情学生读课题后,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读课题,边

读边在课题上标注重点符号“每逢佳节倍思亲”,并激疑“课文为什么以这行

诗句为题呢?”教师用自身的语感、标注符号、疑问,诠释着课题,揭示文章

主旨“倍思亲”,帮助学生敲开文中“亲情”的大门。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此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述故事内容。学

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此时,帮助学生对文本进

行粗浅的了解,为深度研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读文本,情理交融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顺应学生进

一步深入研究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究。围绕学生质疑、解疑来展开学习

活动。由学生疑问生发出新的学习内容。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整理、归并。归纳出1、关于诗句的意思;2

、关于课文内容;3、关于重阳节的风俗,三大学习主题。学生选择有兴趣的主

题,深入研读文本,通过各个问题的理解、解答,教师相机由文入情,将文本

由内容理解聚焦于“亲情”体验上,使理解与体验相融合。例如课中:师:在

我们读书的过程中,大家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想进一步去研究呢?生:我

想知道诗句的意思。生:我想了解王维为什么写这首诗?生:我想研究,重阳

节那天人们为什么要头插茱萸去登高?生:王维当时并没有和兄弟们在一起,

怎么会是“遥知兄弟登高处”呢?我觉得应该改为“遥想兄弟登高处”。生:

我想知道王维写这首诗时的心情。” 教师相机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并并

板书在黑板上。师: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教师手指板书,问题已被

归并成三类。)这些问题,有的涉及课文内容的理解,有的是关于诗句的意思

,还有关于重阳节的风俗。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些问题。此时,“

疑问”表达了孩子们要求进一步与文本交流的渴望。学生们带着新的疑问,围

绕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运用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凭

借文本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及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

习伙伴共同学习,在宽松而热烈的氛围中,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教师引导学生

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再次交融。学生走进文本越深,就

越强烈地感受到王维相思之苦,乡情之浓。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全班范围的交

流,孩子们围绕王维的离愁乡情,热烈对话。教师参与其间,或推进,或点拨

,或欣赏,或疑问,在学生与作者的对话间推波助澜。此时此刻,孩子们的思

维直奔一个“情”字而去,他们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满乡愁的重

阳节,他们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了。

4、真情朗读,尽情抒发深入研读和情理交融的交流,使孩子们的心里如王维一

样“思绪万千”,胸怀中仿佛积聚了满满一腔真情的清泉,这腔清泉需要涌流

,需要抒发。此时,教师再次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借助诵读来尽抒

情怀。教师请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继而进行个性化的诵读交流活动。学生的独特感受,真情体会在彼此的心灵

中交融了。生1:我想朗读第二自然段。(声情并茂的朗读)“……王维看到家

家户户欢渡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读到此处,语速放缓,

[1] [2]  下一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