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研讨)
《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2.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
题。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课题是一首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又是谁写的?(多媒体出示古诗)
3、解释诗题:
(1)诗题中,“九月九日”可不是教师节的前一天,而是农历的9月9日,知道
是什么日子吗?
(2)这里的“山东”也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山”指华山,所以山东就是华山
的东面,那是王维的家乡蒲州。
4、谁想读读这首古诗?
5、导语:同学们,诗是诗人情感的抒发,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
们就要细细品读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多媒体)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请该生朗读有关文字。
(高兴)指名读句子后,师:说出你的理由。
(1)扶老携幼:
“携”什么意思?“扶老携幼”呢?
看来,全家人都出动了,真热闹。
(2)兴高采烈:
像这样的词还能说几个吗?(肚子里装的词真多!)
谁能读出这个词语的意思?
3、指导朗读。
重阳节的人们兴高采烈,能通过朗读展现这种热闹吗?(点“热闹”)
指名读;(一个人就如此热闹,那全班一起来是不是会更热闹!)齐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人们是如此兴高采烈,那王维呢?(多媒体)自由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抓住“15岁”、“两年”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受王维独自一人在外的孤独
与寂寞。
(引导:你几岁?(多名)看来,当时的王维也只比你们大5、6岁,还是一个
孩子。为了学更多的知识,他一个人来到长安已经——你想说什么?
一年多少天?两年呢?700多个日日夜夜,从没与家人见过一次面,说过一句话
,你觉得怎样?)
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多媒体)——
指名读(让思念的味道再浓烈些吧!)
3、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不由感叹道——(多媒体古诗的前两句)
第二句读得好!再来一遍好吗?
为何这样读?原来,“倍思”就是更加思念的意思!谁再来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思念亲人又难以相见,于是王维想了很多很多……
2、(多媒体)读读他的想法,你感受到了什么?
(1)回忆美好,心情愉快。(请你高兴地读读有关句子吧)
(引导朗读“这种心情不但表现在文字中,还体现在一个标点符号中,你找到
了吗?)
还有其他的感受吗?读读句子。
(2)现实很残酷,难过孤独。
a、 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感受?是啊,王维在华山的这边,而亲人在华山的那边
,隔得很远很远,这真是——(多媒体“天各一方”)好难过呀!
b、品位省略号。
这里的省略号如一声长长的叹息,你读出了什么?
他还会想些什么?
王维真是——(多媒体:思绪万千)指导读词。
c、指导朗读。
他把这万千思绪浓缩在这六个小圆点中,所以当读到“……”时,应该停一
下。
谁想第一个走进诗人的心灵,读读他的思绪?(指名读、齐读)
3、(多媒体)看,王维的兄弟真的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呢!此时此刻,他们会说
些什么呢?
4、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兄弟们在思念着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他
不禁写道)——他不禁写道——(多媒体显示后两句诗)
指名读,问“少了谁”?心里会怎样?因此,读这三个字要慢一点,声音会
越来越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诗人王维因为去外地求学漂泊在外已有两年了。两年里从未与亲人见过一次
面,说过一句话。恰逢重阳节,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情景思绪万千,
于是他将无限的思念化作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多媒体)教师配乐朗读。现在你知道“忆”的含义了吗?
2、指导朗读。
一个“忆”字,浓缩了他对亲人深深的思念。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
出这种浓浓的思念吧。
(自由读;指名读)
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让我们记住这个情,再一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
情。(齐读)
三、总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思,收获
颇多。其实,思念亲人的情感又何止王维一人呢。课后,收集有关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的古诗,下堂课我们一起品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研讨)
tag: 教学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