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谈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八册第20课,课文文质兼美。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
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
奇松。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
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第
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了
“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名称的由来。这也是课文的重点段落。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
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这样总分结合,点面结合,使得全文结构简洁、清晰。
设计理念:
本文的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材的特点出发进行设计。文章的内容学生一读就懂,关键是如何培
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力,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正如语文新课
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时不能仅仅定位于读读背背,也不能把文章支离破碎地讲解,而
应紧紧围绕教材,结合学生的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在诵读中领悟
内容,体验情感。
教学目标:
我在设计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时,首先确定本堂课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路:
因此,围绕目标,在教学时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探究性阅读,寻找奇
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
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问题提出来了,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反复阅读,图文对照,边
读边想象,在头脑中逐步产生幅画面,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材料就转化为学生思维材料了。语文学习
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体味语言
的精确,感受到黄山松的美。学生通过探究性阅读,弄明白迎客松苍劲古朴的特点,从迎客松身上看到
历史,看到力量,看到希望,理解“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并逐步形成
语感。
二、欣赏性阅读,体验奇。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启动学生 的情感。如:“它有一丛
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
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此时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体验到美,读出味来。“言为心声”让学
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
三、 创造性阅读,创造奇。
阅读教学,不是到了有声有色为止,还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我在教学时设计了
小导游,补充省略号的环节,让学生在有了丰富的情感语感的积累后,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
,迁移反馈,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想象、创造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美
,从而达到阅读的最高目标。
教学过程:
黄山奇松
(第二课时)
1、 质疑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20课黄山奇松,有哪些收获呢?(交 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黄山松,
来领略它们的奇妙之处。
2、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第一节:
(1) 指名读,思考从这一小节中你能读懂什么?(从内容和文章结构两方面
引导。)
(2) 交流(人们对黄山松的情有独钟,处处都有它那潇洒、挺秀的身影)
(3)解释“情有独钟”,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什么情有独钟?
(4)指导朗读,读出黄山松的绝妙,读出人们对它的特别偏爱。
第二节:
(过渡):人们慕名来到黄山,总要选一处最好的观松处,知道是哪儿吗?我们一起读 :“黄山最妙
的观松处,当然是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出示句子)
(师)什么是“绝妙”?
就是“最妙”“最好”。肯定吗?那应该把“当然”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齐读)。大家看,这就
是玉屏楼,楼前的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请你自由朗读第二节,边读边思
考:这三大名松奇在哪?(同桌说说理由)
▲我们来看迎客松:
1、 出示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
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
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2、 交流(饱经风霜说明迎客松年代久远,指导朗读出古老苍健之美。打比方的句子结合看图,让
学生感受比喻的生动贴切,看到有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马上联想到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
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也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正因为迎客松的古老苍健,姿态雄伟,热情好客,所
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 ),乃至( )。解释“象征”并举例说说连云港的象征(花果山)
。
3、指导朗读,迎客松真神奇啊!现在我们再来感情朗读这三句话, 边读边想象和体会迎客松
的神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试背)
▲学习“陪客松” 、“送客松”
,《黄山奇松》教学谈tag: 教学 黄山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