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寻隐者不遇》想开去
文 / 子雨-rain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木木春有问,俺有所想。贾岛的诗,以前读过感触不深。没有李白的
恣意想象,没有杜甫的鬼斧神工,没有王维的诗情画意,没有李商隐的深
情委婉。似我这等不研究文学,看书走马观花图个痛快的人是很容易疏忽
贾岛蕴藏在诗中的意义。凑巧,这两天正在看关于隐士的文章,这首诗也
引起我一点新的看法。
自古中国的士大夫就崇尚隐居。孟子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摆在儒生面前两条路“进则仕、退则隐”,在孟子之时已经划定。对
于古代士大夫来说,隐居是一件重大的事,是士大夫特有的调节机制。远
古的隐士,大多穴居山林,耕于原野,或者放浪佯狂于街市,如论语中的
长沮,桀溺是从事艰苦劳动的人,庄子中的徐无鬼也“苦于山林之劳”。
但这些都算不得士大夫级别的隐士,也不会有人艳羡,多似现代的部分读
过书的人,不能靠书本混饭吃,还必须从事体力劳动以养家糊口。真正的
士大夫隐士,从晋代开始多了起来,他们购置庄园,别墅,“悦名山大川
,以安身崇德”,“种竹艺药,以佐正性”。嘿嘿,士大夫隐士采药也是
生活的艺术,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品行。为什么中医理论饱含哲理,通不过
士大夫阶层的审视能过关吗?这是题外话。
唐朝的人更崇尚隐居,如果哪个文人没有隐居过,就算不得高雅,所
以对隐居的表白和经历是很重要的,好似现代高阶层人士的交往必须会打
高尔夫一样。比如,岑参自称十五岁“隐居于嵩阳”,李白十九岁隐居于
戴天山。靠,十几岁的小小年纪隐什么居啊。不过古人早熟,尤其这些人
都早慧,早早就为自己将来出仕造势。真正的隐士是声闻不彰,息影山林
的人物,我们又何得而知呢?历来假隐士居多,“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
飞去宰相衙”,隐的目的还是仕。
作为士大夫级别的隐士是需要一定能力的,“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
也是啖饭之道”(鲁迅语),唐末有一位诗人,自述他的境遇“谋隐谋官
两无成”,道出了隐的秘诀。谋官不成还不算沦落,谋隐也不成才是沦落
。隐士在唐朝是一个很闲逸的阶层,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即便是前代的
陶先生也是有奴才的,那时的奴才不光侍奉主人,还要种地营商,是生财
工具。而唐朝的王维在天宝年间,隐居相当长一段时间,他重金购买了宋
之问的辋川别业,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辋川别业位于蓝田县西南二十里
,居书载,山谷盘郁,云水飞动,有田有园,有草地有飞瀑,可耕可渔可
牧可居可游,是一块宝地,王维的很多田园诗就处于此时此地。
作为屡次谋官不成的贾岛,寻隐者是有一定目的的,决不是拜会友人
那么简单。唐代的隐者都是有一定社会背景的人,生活并不如意的贾岛空
跑一趟当然满腹惆怅。这首诗的前两句道出了隐士是个不简单的人,松代
表高洁,童子表示身份地位,采药表现品性。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一方面隐者在茫茫山中无处寻,另一方面也代表自己寻隐,谋隐的前程是
茫然的,也在云深不知处啊。本诗看似直白,但非常简练,短短二十个字
包含这么多内容,细究起来应该还有更多诗意是我没能想到的,诗歌这玩
意还是唐人厉害,不佩服也不行呀。
本文配方:林继中的《王维小传》部分,鲁迅的《隐士》部分,本人
自撰部分,另茶水两杯同服。
,由《寻隐者不遇》想开去
tag: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