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设计五
作者:赖丽君
象山教科研中心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加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鸟是一种多么赋有灵气和生命力的小精灵啊,它给大自然增添了许多生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它是许多大作家笔下的宠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鸟的文章《灰椋鸟》。
2、(课件出示灰椋鸟)
谁来介绍一下这是怎样一只鸟?
是啊,灰椋鸟的嘴(),背(),远远看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3、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同学们见过灰椋鸟归林吗?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去瞧一瞧吧!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 (引读)我们跟随着作者选择好观察的位置静静地等候,周围静得出奇……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想一想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
▲ 同学们对灰椋鸟归林的过程都读的入神了。这段文字优美,场面恢宏。是一道丰盛的美味佳肴,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尝。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课文,把你印象最深的词语、句子画下来,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 把你感受深的句子画出来了,你能把这种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己先读读。如果你觉得读一遍还不满意,就再读,读到满意为止。
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 能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吗?
▲ 谁再来试一试,把灰椋鸟的多和壮观展现在我们面前。
▲ 这位同学把灰椋鸟飞行的队形展现在我们面前。—多长的长队、椭圆形
▲ 读得是那样投入,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好?
▲ 这位同学现得更加清晰了。谁再来读读?
▲ 这么壮观的场面老师也想来读读,行吗?闭上眼,用心去感受一下,
睁开眼,抬起头,你看到了什么?(天空密密麻麻的灰椋鸟,它们似乎推开了空中的一切过来了)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排空而至,谁来读读这个词(指读、齐读)大部队归林的那种壮观气势。
▲ 谁来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齐读
B、填空式朗读,“一开始”……“没有几分钟”……
难怪说它们大部队—— “排空而至”,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啊!
▲ 这哪里还是一只只的鸟儿呢?这分明是一支井然有序,纪律严明的小精灵所组成的队伍啊!
▲齐读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同学们刚才所看到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情景。
这真是一幅壮观的归林画面 板书:壮观
▲同学们眼睛真亮,观察得真仔细。 这是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画面,你还听到了什么?
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的耳朵里意思丰富着呢?你们听(引读) ——先回来的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
▲ 这鸟儿懂得了倾诉,懂得了呢喃细语,它们在说着知心的话儿,在交流着见闻,你一言,我一语,在树的情抱里开着沙龙吧会。
▲ 同学们,你想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 相机板书:欢快
▲ 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倾诉些什么?又会怎样呼唤你的同伴和儿女呢?
同桌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能给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吗?
2、课文学完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读了课文,老师仿佛听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灰椋鸟在欢快地鸣叫,感觉到你们已经融入到这快乐的大家庭里去了,这可真是一副壮观、欢快的归林图。
此时此刻,我们眼前是排空而至的灰椋鸟,耳畔是他们活泼欢快地叫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作者为了把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先写了看到的,再写了听到的,写得很有条理。让我们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那种壮观、欢快的情景,再一起朗读第4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刚才我们随着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真使我们意犹未尽,可是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林中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继续睁大我们的眼睛,竖起我们的耳朵,用心去感受吧,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那些写鸟的句子深深地吸引着你,把他们划出来,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1)(相机出示)“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在翩翩起舞哇!”
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呢?
▲ 原本灰椋鸟在作者的印象中是怎样的?
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糊糊的,有什么好看的,可是此时此刻的鸟儿是大自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就像是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你感到此时的灰椋鸟是怎样的? 板书:美丽
▲ 那种轻盈的姿态谁能带我们去看得更真切些? 指读 范读 齐读
tag: 教学 灰椋鸟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