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第一课时上完了,我没有按预设的教案来。客观上,没有早读课,学生读书我还是不放心;主观上,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不容乐观,我前前后后
给了他们接近两节课来读《报任少卿书》的译文。
一、解题。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令每个人耳熟能详,“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史记,走进司马迁”。我信手板书: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班级里立刻炸开了锅:“不对,老师,
是发愤,愤怒的愤!”我佯装没有听清楚,写下了大大的“奋斗”:“这不就是奋斗
的奋吗?”
“老师,这是奋发的奋!”“是啊?”我一脸疑惑。
“老师,奋发指的是振作,发愤是一种心情,是司马迁心里面努力的愿望!”学生拿出了字典。
我重重地写下了“发愤”,同时写下了“读出思考”:“你们很了不起,能读出自己的见解。我想,读过课文之后,我们再来看课题,你的理由也许会更充沛。”就这样
,检查读书开始了。我选择了班级里最差的几个学生,第二节教了两遍,第三节教了
四遍,学生普遍达到了正确、流利,感情却谈不上。再看课题时,学生的感受更深了
:“是他愤怒的、悲愤交加的心情使他下定决心写《史记》!”并且读出了他的悲愤
交加。没有任何提示,学生对“发奋”和“发愤”辨别得非常分明:“发愤,指主观
上努力的愿望,发奋指客观上的努力。”并且还注意到了“史记”要加上书名号。
二、感受发愤的原因。
“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的问题中,学生首先找到的是司马谈的临终遗言。
“万般情怀言辞中,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学生读书坚定而响亮。“让我们设想一下,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父亲,应该是什么样子?”书声弱下来了,软绵
绵的。
“见过你父亲掉眼泪吗?”学生大都点点头,表情凝重。“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努力倾诉着他最后的心愿。谁来?”书声中有了点投入,有了点坚定。
“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临终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学生彻底投入了,书声那么伤感,那么凝重,哀哀如诉。
学生一个个善解人意起来:“司马迁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的临终嘱托,突然明白了这部史记的无比重要。他暗暗的下定了决心:流下了深情的泪水:‘父亲,您
放心,为儿就是死,也一定会完成您毕生的心愿!’”
“司马迁紧紧握着父亲那骨瘦如柴的手,泪流满面:‘父亲,您的话孩儿牢记在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我都会写成这部史记,您放心!’”
“‘我一定会完成您的心愿的!’司马迁面带忧容,泣不成声。‘父亲遗志未成,我怎敢偷懒!孔子说,孝就是可以遵守父母的遗愿,我就为父亲尽孝吧!我要重整历史
!’他默默的对自己说。”
“望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司马迁悲痛欲绝。他突然明白了这部史书的重要。他趴在父亲身上痛哭失声:‘孩儿一定时刻牢记父亲的嘱托,不管千难万难,那怕命丧黄泉,
也一定会完成这部史书!’”
“司马迁擦去父亲脸上的泪水,紧紧握着他的手,用力地点点头,默默地立下誓言:‘父亲,我不会忘记的,您放心,我一定会写作,写作,再写作!’”
听着他们的发言,我知道,他们和司马迁的心拉近了,读起书来,是那样的铿锵有力。我想,能够带上自己的感情,读出文章背后的东西,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至
于言的训练,不就在学生的深深感悟中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材解读课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看起来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常常被一笔带过。其
实不然,这一部分是很好的铺垫与烘托——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氛围及父亲的影响
对司马迁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1、“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
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这样的开头让我们联想到了黄
河的博大、一泻千里,司马迁从小受着黄河的影响,自然有着黄河不屈的精神;父老
乡亲们讲述的古代英雄故事更是熏陶着少年司马迁,为他以后挺身而出替李陵将军辩
护作了铺垫。
2、“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
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写出了司马迁从小就受父亲影响而胸怀大志、志存高远,为完成编写史书在作知
识的准备。
3、“他还四处游历,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此事要躬行”,司马迁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实践层次上为完成编写史书作
准备。
第二自然段是父亲临终时的嘱托。“泪流满面”的嘱托,语重而心长,使司马迁感到
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从此,他将独自担起父亲未完的伟大事业!他每天进行研读
与整理,全身心投入了编写史书的工作。
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先写他遭受横祸,再写他忍辱含垢为完成父亲的遗愿而编
写史书。
1、“正当他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句话中“横祸”、“
酷刑”我觉得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补充,否则学生不能深入理解“个人的耻辱、痛苦”
。
2、“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一句要作为重点解读对象,让学生
展开想象:结合个人有哪些耻辱与痛苦来想象司马迁一次,两次……是如何想血溅墙
头,如何打消念头,如何又想了此残生的
3、“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
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句话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
次的理解句意上要让学生进行比较,比较生命与事业的价值,学习司马迁视事业高于
一切、将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第四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整整13年”、“52万字”这些数字突出了《史记》是鸿
篇巨制,隐含其中的是司马迁为此付出的巨大而艰辛的努力,呼应了“前无古人”、
“几乎耗尽了毕生心血”、“生命写成的”等词语,赞叹之情蕴于其中。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tag: 教学反思 史记 司马迁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