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1、意象传情
诗人通过风、雪、大地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和忧心。
2、以“我”入诗
诗中,作者不仅以意象传情,也提到了自己,请读出诗人表现自我的文字。并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第四、五节结尾:
农人后裔、流浪监禁、写诗呐喊(身份、经历、现状)
诗人是地主家庭出生,为何说是“农人的后裔”?“流浪与监禁”又是怎么回事?联系《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被监禁期间,一个下雪的早晨,联想到大堰河“被雪压着的草盖着的坟墓”,含泪写下了这首诗。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身份、经历写入诗中?
“农人的后裔”,使他对人民的命运有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知道艰辛),“流浪和监禁”,使他对苦难的现实有了更真切的体验(生命憔悴),作者既是人民受难的见证者,也是苦难的承受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以“我”入诗,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诗中三个“也”字,反映出诗人与人民和民族的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切情怀。
3、为何要在这样的夜晚写诗?
诗歌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诗人的赤子情怀,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苦难的祖国。除了这份忧思、这份忧国忧民,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另一种感情吗?(忧而爱之,是真爱、大爱!)
虽然生命憔悴,诗人依然希望用自己的诗歌,给苦难中的祖国和人民带来勇气和力量,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一颗真挚而深厚的赤子之心。
4、直抒胸臆的地方
“中国的道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是诗人沉痛的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5、同学思考:生于和平年代我们应如何理性的爱国?(选讲内容)
联系热点钓鱼岛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八、总结:本文主题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赶着马车的农夫,坐在乌蓬船中蓬头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及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荒者等一幅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活画面,构成了一种催人心碎的 悲剧场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痛苦和灾难,(诉说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巨大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深深的爱。
九、写作特点
1、形象鲜明,富有画面感
为了表现人民的苦难,民族的苦难,作者精心选择了北方的农夫,还有少妇和母亲的形象。这些形象经过简笔勾勒,显得生动、传神,而且蕴含丰富,形象十分鲜明,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融进了诗人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无比关切,无比同情。例如“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一段。还有写乌蓬船中少妇形象的段落。
2、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诉说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然而诗中没有出现“战争”一词,没有用口号式的语言诅咒战争,这与成功运用象征、反复等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例如,用\"雪\"来象征战争、灾难,用\"风\"、\"寒冷\"象征当时中国环境的险恶,把读者带入了一种诗的情境之中。通过对风雪中人民生活苦难的描绘,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使作品更富于感染力。
反复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加强了诗的抒情效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如同贯穿全诗的主题音乐,四次出现,随着诗歌情感发展,回环反复,突出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清新、自然,具有节奏感
这首诗的语言经过精心锤炼,清新、朴实、自然,如行云流水,丝毫无雕琢的痕迹。语言表达服从于情感发展变化的需要。这首诗不过分讲究外在形式,却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
例如“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象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诗句虽然长短不齐,但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一种音乐美。
九、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1938),再次体会诗人的赤子情感,并思考在这首诗中他的情感凝聚在怎样的意象之中。写一篇200字的赏析。
板书
人物意象
北方流离失所、艰辛活着的农夫。
南方遭受凌辱、失去依傍的小妇。
无数年老的不知去向的母亲
无数无法生存、绝望的垦殖者
自然意象:风、雪、大地、天空
雪——寒冷、压抑
风——悲哀
大地——饥馑
天——阴暗
tag: 中国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