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时至冬日,常常会想起一些描写雪景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演绎的是柳宗元的孤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演绎的是毛泽东豪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演绎的是李白的无奈;“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演绎的是岑参的愁苦;“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演绎的是卖炭翁辛酸,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
那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样的诗句又演绎着一个怎样的诗人呢?
二、介绍作者——诗人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入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接触了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沪,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来到武汉,写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57年因为“胡风”事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
艾青擅长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艾青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诗歌所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别具一种力量。
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介绍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37年12月28日夜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来到当时有“抗战中心”之称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门!权贵们依旧作威作福,艾青到武汉后看到国民党要员、达官贵人照样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国民党策划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已出现征兆。且日寇的铁蹄已逼近武汉,武汉正面临保卫战前夜。
而当时的中国处处是穷困和饥饿,艾青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极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写这首诗的夜晚,艾青预感到要下雪,于是他在诗中展开了有关的想像——雪的草原、雪夜的河流、冒雪走出林间的马车夫等等。第二天,果然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艾青对一个朋友说: “今天这场雪是为我下的。”这位朋友却说: “你这个人自我中心太厉害了,连天都听你指挥。”他不晓得诗人是有预感的。
四、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3、全班齐读课文。
五、赏析诗中物象及画面
1、说说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
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2、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一是切题;二是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两句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四次出现,该句重复叠现,回环复沓,是反复咏叹。
从情感表达上成为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从篇章结构上是全诗结构的骨架,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4、这两句诗引出了几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找一找,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
画面一:马夫苦行(3——4)冒雪赶车的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你要到哪儿去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在寒冷的背景下,写农夫的艰辛苦难和憔悴
画面二:弱妻失护(7)乌蓬船里的少妇“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陷入“死亡的恐怖”担忧恐惧) 写少妇的悲惨命运
画面三:老母流离(8)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异邦人”(“不知明天”如何)写母亲的悲惨命运
画面四:耕者乞援(10)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和“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乞援。写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无助的百姓的痛苦
诗人通过一幅幅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5、这些画面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概括力?
教师点拨:这些画面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至南”,循序渐进地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画面中的“男女老少”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代表。四幅画面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的浓缩,也是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
六、品读——解读意象
1、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意象?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共同点是什么?
朗读,圈画出关键字词。关注人物动作、神态、肖像、环境、生存状态。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诵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停顿(句中、句末),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北方流离失所、艰辛活着的农夫。
——林间、草原、大雪;赶、冒;刻满皱纹、皮帽;憔悴痛苦
南方遭受凌辱、失去依傍的小妇。
——雪夜的河流、破烂的乌篷船 ;垂着头、蓬发垢面、充满恐怖的眼神
无数年老的不知去向的母亲
----蜷伏、绝望、无助像异邦人
无数无法生存、绝望的垦殖者
——失去家畜、田地拥挤在污巷、无助、绝望、颤抖
不同点:年龄(老少)、性别(男女)、地域(南北)、数量(一个、无数)
共同点:孤寂、苦弱、无助
作者为何要描写这四个人物意象?
(1)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农业国家,农民为主);
(2)传统观念故土不离。写国人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失去土地、失去家园更能突出战争给民族带来的灾难。
(3)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及创作风格有关(艾青原名蒋海澄,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有过逃难的经历、也有过被监禁的经历,是狱中诞生的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他们悲凉凄楚的境遇,是当时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诗人选择了典型形象、由点到面,刻画人物形象,这正是诗歌的概括性、形象性。
2、诗中主要的自然意象有哪些?它们的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1)自然意象:风、雪、大地、天空
雪——寒冷、压抑(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诗中的四次反复叠唱“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惋凝重的气氛得到强化,全诗中笼罩着浓重的悲凉气氛。
(这正是诗歌的抒情性、音乐性)
风——悲哀
大地——饥馑
天——阴暗
给人的主观感受:压抑、凄清、悲凉
3、自然意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结合背景再次解读描写风雪的诗句)
走近时代——1937年的中国
祖国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抗战的艰辛,使诗人的心头笼罩着一种悲苦、忧郁的情绪。所以,诗中的风雪不仅有寒冷,而且还有凄清、痛苦和忧伤。
雪正是敌人的压迫和人民的苦难的象征。
风似在悲哀地诉说着中华民族、中国民众的无尽的悲哀。(比喻、拟人)
饥馑的大地正是那流离失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拟人)
寒冷的雪,悲哀的风,漫长的夜,阴暗的天,饥馑的大地,不仅是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是当时时局的象征。正如诗人的呼号:“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漫长。”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9(人教版高二选修)tag: 中国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