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课文《路》(教案)·独家所创
〖作者/会员名〗金国春
〖Email〗691187956@qq.com
路(教案)
淮安市楚州中学 金国春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概括三部分的主要观点。
2、能说出三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论证的过程。
3、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分析层次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把握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千年之交,回眸历史中华民族有过四大发明,有过繁荣昌盛,曾是“中央大国”,受万人景仰,四夷朝拜,但后来却贫穷落后,荣耀不再。东西方文明的千年巨变,触发了当代学者吴伯凡的深刻思索,写出了社科论文《路》。
二、 简介作者及解题。
吴伯凡,1966年生,当代学者。
文本以“路”为题,旁征博引,说古道今,通过丰富的材料,透彻的分析,阐述了“路”与文明盛衰的关系,说明一种文明要保持长盛不衰,必须不断开辟新的道路,中国要走上强国之路,恢复昔日的荣耀与辉煌,就必须走上改革之路,创新之路。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作者先以简略的史实,对东西方盛衰作了比较,从而激发强者深思:东西方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变?(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作者紧承上文,紧扣议题,从“路”的变迁,阐述了东西方盛衰巨变的原因所在。(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文章的结论,中华民族要恢复昔日的力量和繁荣,重绘下个千年的“清明上河图”,将取决于我们要开辟出全新的“丝绸之路”。(解决问题)
四、研读文本。
(一)研读文本第一部分。
1、本部分论述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论述)方法?
明确:
(1)论述的中心:(3节)“世界历史在这一千年当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中心——边缘结构被彻底改写了。世界的重心逐渐西移,从欧亚大陆的最东端移到最西端,然后跨越大西洋,落到最西端的北美大陆。”
(2)采用了对比论证(西方——东方)的方法。
2、这部分写东西方文明巨变的史实为下文论述提供了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提出背景和事实依据。
(二)研读第二部分。
1、尝试给第二部分分层,并分析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明确:
第一层(1-2节):提出论点,“决定一种文明生死存亡的,是这种文明有无开辟新路的能力”,说明路与文明盛衰的关系。
第二层(3-4节):通过先正后反的辩证分析得出,由于没有开辟新路的能力,才导致古国文明由盛转衰,国力由盛转衰。
第三层(5-8节):通过事例论证,从丝绸之路的盛衰,说明中国统治者没有把握住新兴的路。
第四层(9-11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史料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中国统治者没有认识到海路的重要意义,文明只有不断衰退。
第五层(12-13节):简述了明清两代比送带有过之而无不及,实行了严格的海禁,固守疆界,笼络人口,把大洋当成了免费的长城。
2、有人问:千年之中,我们不是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吗?为什么还说我们对“洋路”没有兴趣?为什么能得出路是一种文明生死存亡的观点?
明确:
郑和一下西洋,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了铮铮87年,船只之多,载重量之大,人数之多,哥伦布、麦哲伦无法相比;
但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为开辟新路,争夺“制海权”,他七下西洋,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虚荣政治”而进行的“一场场耗资巨大的政治巡回演出”。
文章以典型的史实,深刻独到的分析,打消了读者的疑虑,显示了论证的严密性。
3、简要分析本部分的论证的特点。
明确:
本部分属于分析问题部分,采取了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主要运用了分析论证、事例论证的方法。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研读第三部分。
1、本部分列举了哪些“路”来进一步说明它对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
明确:
(1)轮子的发明,开创了交通史上机械化时代;
(2)铁路的出现,表明了“人类已进入了通过创造轮子来创造道路的阶段”,“轮子”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加速器”;
(3)飞机的发明是道路无形化的开始;
(4)千年末梢,电子已开始代替轮子,成为重构地球和自身的强大力量。
2、作者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最后的结论:“中华民族能否恢复昔日的力量和荣耀,重绘下千年的‘清明上河图’,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开辟出全新的‘丝绸之路’。”
五、精读相关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为什么说“长城说到底是墙而不是路”?
明确:因为长城在历史上主要作用在于防御,并不是为了拓展,更不是为了传递信息,与路的特性相反。
2、永乐皇帝曾派郑和七下西洋,作者在文中借用这一史实想表明什么观点?
明确:借用这一史实说明统治者“不仅对‘洋路’没有多大兴趣,对‘土路’,以及所有向外延伸的路都无兴趣”,因而只能在新的文明的角逐中败下阵来。
3、“中华民族能否恢复昔日的力量和荣耀,重绘下个千年的‘清明上河图’,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开辟出全新的‘丝绸之路’。”请指出“清明上河图”与“丝绸之路”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明确:
(1)清明上河图:指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繁荣富强。
(2)丝绸之路:指新形态的路,可以带来技术、经济、社会的革命性变化的路,其本质含义就是创新。
六、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路”与文明盛衰的关系,先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取了由汉到清、由盛到衰、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文章材料丰富,但有详有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分析论证、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全文语言,既体现论述类文章的准确性、严密性,又有文学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洋洋洒洒一大篇,读来丝毫不觉冗长,反觉引人入胜。
七、布置作业。
1、课后自行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阅读与探讨”余下的题目。
tag: 教学 , 实用阅读,实用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实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