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阅读习作指导及其他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第一场雪,
师:是啊,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生:练习读。
师:除了写景美,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下一节。
生:朗读第七节。
师: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一节主要写小孩子们玩雪。
师: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生:我非常快乐。
生:我是兴高采烈的。
生:我在雪地里玩的时候,是自由自在的,心里特别愉快。
师: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生:因为我非常喜欢雪,很愿意在雪地里玩耍。
师: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也很高兴。我从“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一句中看出来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是真的。这样写主要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孩子们的欢快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的是孩子们的欢乐,表达的是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好。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的写法。
师:对。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之高涨,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作者赏雪。
生:雪后美丽的景象。
师:好。你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什么?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段。请自由读这一段。
(生自由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段写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系。
师:作者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吧!
生齐答:瑞雪兆丰年。
师: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生:“瑞雪”就是吉祥的及时的雪,“兆”就是预示,“瑞雪兆丰年”就是指吉祥的及时的大雪,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师:对。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生:“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融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两位同学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瑞雪兆丰年”有何科学根据?
生:有三方面的根据:第一,寒冬大雪能冻死害虫;第二,雪水能供应麦子生长;第三,雪是麦子的棉被。
师:归纳得很好。你知道“棉被”起什么作用?
生:“棉被”能保护麦子过冬。
师:从“冻死害虫、供应水分、保护过冬”三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同学们,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满喜悦,想到来年的丰收,作者心里怎样?
生:作者更加欢喜。
师:这一段写的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想。
师:联想到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师:好。课文学习完了, 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齐答)
师:想一想,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三段,雪景描写得很美。有动态描写,有静态描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是静态描写,“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是动态描写。
师:很好。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的特生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生:我喜欢最后这一段。作者在写景写人时结合写情。例如:“嗬!好大的雪啊!”“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积雪都震落下来”等句子中透露出作者喜悦心情。
师:说得好。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关心农业生产、与农民心心相连的思想感情。
生:我喜欢联想部分。它使我懂得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我原以为不就是下雪吗,有什么可高兴的。读了联想部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场雪了。
(三)引导领悟,总结方法。
师: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下面我们就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表达方法。
(1)按照顺序:课文按按雪前、雪中、雪后的时间顺序写。
(2)抓住特点:雪前、雪中、雪后各个阶段的特点非常清楚。
(3)借景抒情: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悦之情通过具体语言表现出来,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前不久,我们阜新市下了2004年的第一场雪。我记的当时正好上第三节课,窗外,雪花在风中毫无拘束的飘舞着:有的顽皮,正在上蹦下蹲;有的懒惰,正在晃晃悠悠;有的欢喜,正在左摇右摆……雪非常的纯洁,非常的洁白,像白色小天使,从天而降,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真是一场极好的大雪呀!不知有多久,没有见过这样的雪了,真想一步跨到窗外,沐浴在雪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或者是像小时候那样,你追我赶打雪仗,互相协作堆雪人……。同学们,这可是今年的第一场大雪,咱们就来找一找着两场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吧。,
同学们认真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仿照课文描写雪景的方法,谈一谈自己观察到的雪景。
(五)综合训练,课外延伸
1. 查找与雪有关的诗歌。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3. 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本上。
五、教学反思
我所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第九册第六组第二十一课《第一场雪》的第二课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旨,我设计了这堂结合高年级自读法的读写结合式的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以读促写、以写促理解的方法,真正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作者的立意之深,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新的探索引发新的思考带来新的转变
在此次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感觉收获颇多。我在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上,从思想上更与过去的“老路子”迥然不同。随着新课标的问世,所有教师都开始纷纷转变教学观念。因此,我根据“双主精神”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的教学。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激起写作的欲望,让写作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不再是学生的负担。通过此次探索让我认识到了,许多教学上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解的。只有不断探索尝试创新,才能引发新的思考,只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要怎样学,才能学会,学好这一基本要求出发,才能思考出真正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学的方法。例如:我在本课的读写结合式教学尝试中,感觉收获颇多。我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设计了不同的写作内容。因此,本课学生的习作效果非常好。文采好的学生文笔得到了锻炼;想像力丰富的学生有了施展的空间;感情丰富的学生可以充分表达出内心的感慨;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并记忆文中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格式。因此,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收获,使学生学有所得。虽然本课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上下了很大的力气,但实质上千变万化还是离不开一个“读”字。只有读的透,才能感受深,才能写的出。本课之所以写的效果这么好,也是因为学生真真正正的读出了《第一场雪》的雪中与雪后的美,才能这样有感而发的或背诵或想像、或读写或扩写、或抒发感想、或写诗抒情,赞诵雪景的美,抒发心中的情。这也促使我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要多思考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教才能将知识真正教到实处。
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教育的着眼点。我想这就是我此次教学所得的最大收获(二)、新的路途结合新的尝试,时刻总结反思
尽管这次的教学比较顺利,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也要正视本课的不足。毕竟读写结合式的“双主”教学,是以前所没有的新的教学探索、新的尝试。要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从中总结经验。因为我们北方的孩子对雪非常熟悉与了解,所以在谈感受和写感想时较为顺利,但是在书中的好词佳句的积累上却忽略了。很多孩子急于展现自己那些不能称做打油诗的顺口溜,而把每课的词语积累给遗忘了,没有达到我想要扎实双基的目的。而且我的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在把握课堂方向时有被学生牵着走的痕迹,没有很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汇报结束后(部分学生的说和写)没有及时总结,学生的评价机会也不是很多,在这方面我应该加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第一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