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体验,链接精彩《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许河镇小学 许晓梅
案例背景:
《小河与青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如今,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如何指导低年级儿童去感受课文,让“体验”充盈教学课堂,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呢?本案例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讨。
案例描述、分析: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河与青草今天赶到了我们教室。
(教师出示手偶,一手扮小河,一手扮青草。)
师:(演小河)大家好,我是小河,认识大家非常高兴。
(演青草,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小河、青草齐)听说同学们学习了我们的故事,知道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课文能读流利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
(分析:以手偶表演激发阅读情趣。此时,“小河”“青草”成了可爱的小精灵,两个手偶跟小朋友直接对话,一下子就把儿童带入了神奇的童话世界。)
(生读课文,师多媒体展示一条河)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师:你看得真仔细!请小朋友自己先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师:谁愿意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小朋友自己读读。
师:对着这句话,我们再来看图,你发现图上少了什么?
生:我发现图中少了小草。
师:你真善于发现问题,现在我们就来种小草。种在这儿吗?
(师把小草种在离河边较远的地方)
生:不行。
师:那种在哪儿呢?
生:种在河边
师:我接受你的意见。把小草种在小河边。
(师把小草种在小河边,出示词卡:河边)
师:小草种在小河边,这回行了吧?
生:不行。
师:(露出疑惑表情)还有问题吗?
生:小草种得太少。
师:你是从书中哪个词看出小草很多?
生:我是从课文中“长满”这个词看出河边小草很多。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长满”这个词的意思。谁能把这个词读好。(在“长满”这个词下点红点)
师:谁愿意到前面种小草呢?让小河边长满小草?
两个学生到前面种小草,点鼠标,屏幕上小河边出现绿绿的小草。
(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享受美的乐趣。”这一片断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画面上还缺什么?”这一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也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灵光”。借补画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是学生阅读后最原始的想法。这里的“补画”只是手段,“醉翁”之意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小草种在小河边,这回行了吗?”这一思考难度大一点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积累和表达同时进行,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师:这篇课文写得多美,在一条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听,它们在说悄悄话呢。想知道它们说了什么吗?请同学们读一读3~5节就知道了。
(生自读课文)
师:你听到了吗?听懂了吗?能读得让每一位小朋友听懂吗?请小朋友四人为一组,读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听。
(分组读课文)
师:小草说了什么?在小草的眼里,小河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河是清清的,能一眼看到底。
师:谁来读小草说的话?
(生试读)
师:瞧,这水多清?小清是什么样子?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眼能看到底。
生:能看到河底的小鱼。
生:看到小蝌蚪在找妈妈。
生:河底有许多漂亮的石子。
师:真清呀!谁能读出这种感受?(指名读)
师:你听懂了吗?
生:我听懂了,小草在夸小河呢?
师:能学小草夸夸小河吗?(生读)
(分析: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我在这里让学生走进语言,感悟语言,生生、师生互评,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老师一些看似平常的评价,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师:小河听你这么一说,多高兴,它会怎么说?
生:(读第三节)
师:现在老师当一回小河岸边的泥土,谁愿意做小草抱一抱。
(老师叫一名班级力气最大的男孩来抱小草)
师:小草抱好了吗?请你用尽全身力气来抱。(男孩用力抱住老师)
师: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大雨了!哗,哗,哗……(老师抱着男孩子走)
师:小草把岸边的泥土抱住没有?
生:没有。
师:小草没有把岸边的泥土抱住,泥土被冲进小河里,小河水就会怎么样?
生:混浊。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一株小草不能把岸边的泥土抱住,怎样做才能抱住呢?
生:要多一些小草。
师:谁愿意做小草呢?(找四名同学)
师:你们准备好了吗?请你们紧紧抱住泥土。
师:这次雨下得更大了,请大家学下雨声。
生:哗——哗——哗——
师:(做出使劲的用力状)你们抱得太紧了,我不会跑掉了。
(分析:“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大雨了,泥土该怎么办?”学生把教师围住用力抱,情之急,意之切。此时的“表演”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真正地体现了由浅深刻的两个不同层次。我欣赏到了学生的精彩,因为精彩是生命固有的本色,精彩是生命美的极至,精彩是每位教师永远值得欣赏的生命图画。)
师:小河有了小草才这么清,它该怎么感谢小草呢?谁能读出感谢的语气?(指名读)
师:小草夸过了小河,小河又该夸小草了,它是怎么夸的?
生:(读第三节)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师:喜爱后面的标点你认识吗?
生:这是感叹号。(师板书“!”)
师:这个感叹号太瘦了,谁能把喜爱的语气读出来,我就把它画得胖一点。(指名再读这句话,读出了喜爱的语气,老师夸奖了他,并把感叹号描胖了一些)
(分析:描胖感叹号激发阅读情趣。——教学是艺术,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我用描胖感叹号的办法启发儿童读出喜爱的语气,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真是于细微处见匠心。)
师:小河这么夸小草,小草心里还不跟吃了蜜一样甜,它怎么说?
生:(读第四节)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
师:“干枯”是什么意思?见过干枯的小草吗?
生:见过,黄的。
师:(出示一棵青草,一棵枯草)这两棵草哪棵是干枯的?
生:(指枯草)那棵是干枯的。
师:谁愿意表演小草?愿意的站起来。
,激活体验,链接精彩《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案例tag: 教学 小河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