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云雀的心愿》辩课实录,
杨承梅(梁垛镇小学):刘主任是分两块来教学,一个是有条理,一个是关键词,第一块处理得很好,第一段是原文本的教学,第二段是变序;第二部分抓关键词,老师的那部分是范读,突然发现掉了词,就少了些味道,刘主任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哪些词不能丢掉?”如果换成“还有哪些词让我们体会到云雀妈妈说话的准确?”这样可以更有助于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张海峰:这一种教学设计使语文课充满了语文味,使得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做的都是语文的事情,比如:用词的准确,叙述的顺序,总分总的结构,还有反问句的运用。刘老师这节课为什么让顾小辉主任担心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呢?我想主要还应该从教学操作这一层面上找症结,就是怎样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追求教学精致,如果处理好下面三点,这个教学环节就会成功:
①不要把词语的准确性和叙述顺序分开处理,要合起来,如一开始出现的文字,既有顺序乱的,也有准确的,词语被删去的,这样就避免了杨老师刚才说的老师好像在故弄玄虚,要考虑学生注意力的分配和思维速度,可以在课件中明明白白地打出来,因为听觉有时比视觉慢一个节拍,捕捉信息的能力要差一些。
②要清晰。教师把课文中的一段和改动的一段,都出现在显示屏上,字又多,又小,信息量又大,难为学生了,只要把改动的那一段放得大大的,学生手上看到的是原文,课件上看到的是改动的文字,然后引导他们反复读,反复比较,做上记号,可能学生的收获,学生的印象,还有教学意图会更清晰。
③读书的指导被忽略了,而且朗读的指导要读出森林很重要,如果说在这一过程中,以词语的变化、反问句的变化,让他们从哪些点中一次又一次地读出了森林的重要性,那么研究到哪里就读到哪里,读的层次感就出来了,读书的有效性也就显示出来了,读书的量也出来了,读书活动的方向性也就更明确了。
如果处理得到位,顾小辉就没有这种担忧了。
张海峰:胡燕香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得很好,有老师要向她提问吗?
黄剑峰(梁垛镇小学):胡老师的这一节课准备得很充分,展示得很成功,我想请教胡老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怎样面向全体,这节课上发言的同学很多,那些没有发言的同学你是怎样关注的?
胡燕香(安丰镇小学):那些没有发言的同学其实也参与了搜集资料的过程,如:制作手抄报、知识抢答发的奖品,就是同学们绘制的。
黄剑峰(梁垛镇小学):展示的手抄报很有可能有些就不是发言的同学做的,怎样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光荣感呢?
张海峰:黄校长提的是个大问题,胡老师的课我是持欣赏态度的。我们日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能这样上就了不得了。学生课前要做大量的阅读,搜集大量的资料,当然今天这些学生当中只有一个学生去过世博会,其他学生都没有去过。我前天晚上看电视,一个日本老太太叫“世博老太太”,自从开馆以来她每天去,每天作记录,每天写感受,她有这个条件。今天这节课,黄校长提的是学生参与的问题,应该这么说,每个学生在课前都充分参与了,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课前都进行了认真排演。我们搞课题的都强调生成,不要过分预设,我们今天听这节课好像感受预设太多。我想,这样的预设跟语文、数学课不一样,这种预设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这种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一个班一个学期中能有三节这样的课那就不得了了,也许今天看不到它的效果,十年、二十年后就能看出来,这节课给我好多启发,这样的课越多越好,信息量大,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到前面发言尽管是背出来的,但是背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训练的过程,学生锻炼的机会多了,能力自然而然就强了。
丁汉荣(范公小学):刘主任这一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在备课、预设的过程中达成度非常高,效果非常好。有没有一些生成的问题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东西?在课上看到的生成的东西太少,预设过多,还有两段话的比较,学生可能就没有跟着你的思路走,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是怎样处理的?
刘健(安丰镇小学):这节课我一共试教了3次,今天教的虽然是本班的学生,但课堂上学生的兴奋抵不上前面两次,其实我当时的目的就是从这一根主线下来,5~13节我的备课只有一张纸,有一些学生在谈到洪水时,学生已经体会到了像脱缰的野马,咆哮,说得非常好,当然,今天我也有点儿紧张,第二块,第8自然段,自己预设了“从叹了一口气”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没有提,我也没有说,唯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一个学生回答的条理性非常好。
丁汉荣(范公小学):在课堂上,我们的预设是按课文的顺序,森林是大水库,是空调器,在备课时肯定会预设到学生不按顺序,如果按顺序好像有点儿程式化。
第二,胡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课前准备时,读了一首诗《池上》,请问目的是什么?
吴锡龙(安丰镇小学):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美文诵读工程,1~6年级分上下册编写了美文诵读校本教程,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亲近母语》等为依据进行选编,每节课开始之前每个班都要诵读学校推荐的优秀诗文,不一定要这首诗跟课文内容有关,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积累。
丁汉荣(范公小学):如果每节课都朗诵一点诗,这首诗与教学内容有联系或联系更紧密一点就更好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云雀的心愿》辩课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