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试上《三顾茅庐》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670次 栏目: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试上《三顾茅庐》,
试上《三顾茅庐》
星期三接到通知,市教研室的领导来校指导教学工作,要准备一节课,思来想去最终选定了《三顾茅庐》。匆匆拟定了教学思路,昨天进行了试上,试上的结果很糟糕,课堂上,学生情绪不高,完全游离于文本,师生之间无法展开对话,原先的教学设想根本没有得到实施。课后陷入了沉思,一个又一个的问号从我的脑海里冒出来。我像是走进了一个迷阵,越想找到出路,越是身陷其中,和我一起备课的领导同事,提出了一些修改方案,我虽然一一记下,但心中仍然塞满了茅草,真有山穷水尽之感。
晚上和一位同样接到上课任务的同事进行了交流,同样的困惑困扰着我们。我们共同交流,火花的碰撞给了我启发,我如同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原来课堂上我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学生。一听到领导检查就乱了方寸,在心里揣摩着他们的风格,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忽视了我们真正的施教对象——学生的存在。这样一来设计教案时,尽管教材读了一遍又一遍,精彩案例看了一篇又一篇,自己也能从文本的角度来解读教材了但心中是无学生,依据是自己的已有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备出来的课无疑是巧媳妇在心里想象着一顿无米的美餐。学生和老师之间就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鸿沟,课上的学习自然是松散的,师生对话自然是生硬的,学生木木然,教师愤愤然,整节课怏怏然。
空中楼阁建造得再美也只是臆想,于是抽尽脑髓在心里揣摩着学生。这篇历史题材的故事对学生而言他的已有积累是什么?他读了这篇文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对什么地方还有困惑?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他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学生距离这样的目标究竟有多远?这节课我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问题一一得到了解答后,我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第一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它选自中国古典名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定要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欲望,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并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的欲望。于是在开头我作了这样的设计,通过上学期有一单元表示人才华横溢的成语的回忆带领学生认识诸葛亮,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那个群雄纷争逐鹿中原的东汉末年,像刘备这样有着统一大业的雄心大志的主子对人才的渴望。以此来吸引学生眼球,将学生的目光定格在为什么像曹操、孙权、董卓这样的拥兵数万,占据险要地段,却得不到诸葛亮,而没有一兵一卒,徒有一皇叔虚名的刘备却能请得诸葛亮是何原因,刘备身上究竟人什么魅力而走进文本。
第二环节让学生到文中发现刘备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诚心诚意。然后让学生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用心去口味刘备的诚心诚意。
小结课文时让小三国迷来谈谈诸葛亮出山后都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来激学生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读史使人明智,再让学生谈谈刘备求贤渴、礼贤下士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发,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并让他们写成一句座佑铭,就并告诉他们这可是一条成功秘诀,把他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读两遍提醒自己,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试上《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