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清平乐 村居》示范课设计

《清平乐 村居》示范课设计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640  栏目: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清平乐 村居》示范课设计,

《清平乐  村居》示范课设计
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实验小学  徐成方  212300
【教材简析】
《清平乐 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文章处处蕴含着“美”,景美,人美,情更美,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好文章。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并能透过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到美的不同表现形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从中感悟到词人的人格魅力,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悟语言文字,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1、词,是起源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文学体裁,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借助课堂这块阵地,向学生进行词的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通过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引导学生感受词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祖国文化的情感。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意境,从中感受美,学会鉴赏美,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3、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要培养学生探究的心理和品质,养成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堂更不能以本为本,要善于整合和利用相关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服务,使课堂溢满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词文化的魅力。
4、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推进,最终使学生掌握文本的主旨。
【设计思路】1、由图揭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画面之美。2、由题揭文,让学生领悟诗词韵律之美。3、图文结合,让学生领略文字意境之美。4、由文及人,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心之美。
【教学过程】
一、          由图揭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画面之美。
1、                   出示课文插图
2、                   同学们,先让我们来欣赏一幅图片,仔细观察,告诉老师,你从画面中都观察到了什么?【要求:观察有序】
3、                   交流: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表述。
4、                   欣赏了这幅画面,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板书:美】如此美丽的画卷,反映的是什么地方的生活呢?【乡村百姓的生活】
5、                   对,乡村生活就叫“村居”,【板书】。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看到如此美丽的画卷,情不能自已,边吟边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词作——《清平乐  村居》【将课题补充完整】
6、                   学生齐读课题。【注意“乐”的发音】
7、                   相机传授词的基本知识,再读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 ,“词牌”即“词谱”,规定词应该用怎样的旋律来唱。“村居”则是这首词的题目】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意欲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引导学生感性认识课文插图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并通过对课文插图的观察和理解,为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良好的前提。美,既是这首词的外在表现,更是这首词的内涵所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向。】
二、          由题揭文,让学生领悟诗词韵律之美。
1、                   同学们,从刚才的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了美,那么,从词中我们能否感受到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                   齐读。讨论:这首词读起来感觉怎样?(琅琅上口,富有韵律)
【引导学生去发现词的押韵:上片——ao  下片——ong】
4、                   相机传授:古诗一般只押一个韵。如李白的《静夜思》,而词一般可以押两个韵,使得词的表现形式更富有变化,读起来节奏也更为明快、活泼。【词富有韵律美】
5、                   学生质疑、存疑。【相机解决难以理解的字词】
【设计意图:词,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文学体裁,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借助课堂这块阵地,向学生进行词的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通过读,感悟词的韵律之美,感悟词的表现形式之美,引导学生感受词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祖国文化的情感。】
三、          图文结合,让学生领略文字意境之美。
重点:同学们,刚才你从这首词的哪些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美呢?
交流指导:
(1)、“溪上青青草”感受到了环境之美。
可结合图画,让学生描述想象画面,突出乡村宁静优美的环境。(一条清澈的小溪静静地从门前流过,溪边上长满了绿色的小草。正是盛夏时节,小溪中荷花盛开,荷叶翠绿欲滴,一阵微风吹来,荷花如美丽的少女,身着绿色裙装,在风中翩翩起舞。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诱人的芬芳……)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感受到生活之美,感受到老年夫妇非常恩爱,。
A、“媚”什么意思?(有意地讨人喜欢 )
B 、谁想讨谁喜欢?(相媚好)
C、他们用什么方式来讨对方的喜爱的呢?(语言,从“吴音”看出。文中描写的乡村在江西,是辛弃疾退隐之处,而江西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所以词人将那里人们的方言称为“吴音”。)
(3)那他们为讨对方喜欢,可能在相互地说些什么呢?仔细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发现线索,找到依据。
【A、相互夸养育之功,教育有方。依据:“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儿子孝顺,承担了生活的重担,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并从中感受到劳动之美,孝心之美。
B、相互夸老年得子给生活带来的幸福与甜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并从中感受到天真无邪的童真之美。
l               正音:“剥bāo”【把东西的壳或皮去掉。】
l              辨析“卧”的妙用。
a、小儿在干啥?他是怎样的姿势?(趴)我们可以称为“俯卧”。
b、孩子吃得正欢,他除了趴着吃,还可能会采用怎样的姿势?(侧卧、仰卧)
c、能否改成“溪头趴剥莲蓬”?(不仅读起来不美,而且还不能概括小儿的各种姿势。一个字就能概括小儿剥莲蓬吃的各种姿态,我们真得佩服辛弃疾斟酌文字的功夫。)
l              从“溪头卧剥莲蓬”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儿?【天真无邪的小儿;自由自在的小儿;活泼顽皮的小儿;惹人喜爱的小儿……】
l              那作者为什么称他为“无赖”呢?
A、                   “无赖’是什么意思?【字典中解释为“放刁撒泼,蛮不讲理”】

[1] [2]  下一页

,《清平乐 村居》示范课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