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清平乐 村居》示范课设计,
B、 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可以看出作者对小儿是怎样的情感?【讨厌痛恨】
C、 真是这样吗?要想正确理解这个词,真正了解词人对孩子的情感,我们还得走近作者的生活。
幻灯片出示: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a、这是辛弃疾退隐后,在他江西居住的园子里写下的词。“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意思是说:秋天到了,园子里的梨子和枣子都成熟了,一群儿童看到了,垂涎欲滴,纷纷拿来长杆在扑打梨和枣。而我不许家里的任何人去惊动他们,只是隐藏在僻静处静静地看着他们。】
【b、告诉老师,辛弃疾看到了孩子们怎样的神态?
(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着随时准备拔腿逃跑。)】
【c、看到这样的情景,你说辛弃疾是恼还是乐?
一个“偷”字,不仅反映了孩子们的顽皮,而且作者“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以此为乐,更反映了辛弃疾对孩子的喜欢。】
【d、现在你理解“无赖”了吗?齐读句子。(还可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理解。如:馋猫好不好?那妈妈为什么称你为馋猫呢?)】
(4)小儿无赖,翁媪“更喜”,他们还还“喜”什么?【板书:喜】
(还喜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喜环境优美,夫妻恩爱……】
(5)“醉里吴音相媚好”,一个“醉”字,你能从中看出什么?
【板书:醉】
(仅仅是酒醉了吗?不,他们的心也醉了)
齐读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设计意图:词的内涵之美,不能仅存在于学生的嘴里,更应扎根于学生的心里。而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和体验,从文本中读出生活,从生活中感悟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跨越时空隧道,产生与作者心与心的近距离交流。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要能充分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及使用语言文字的动机,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和能力。】
四、 由文及人,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心之美。
1、 翁媪的心醉了,站在小溪对岸看到此情此景的辛弃疾心也醉了。
2、 他的心为什么也醉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
幻灯片出示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坎(kǎn)坷(kě)。他21岁就参加了抗击金人的义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后来担任过很多军职。他极力主张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张、政策,可惜的是都没有被采纳。而到了他42岁的时候,却因为别人的谗言(chán yán)陷害而被解除了职务,退居到现在的江西省。
3、从刚才的人物简介中,你感受到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
4、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北伐,期望能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奋勇杀敌,他为的是什么?
【为的就是希望能让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5、看到此情此景,此时的辛弃疾心里会想什么?
(如今北伐抗金大业还未成,有多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要是人人都能过上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该多好啊!)
6、一腔报国热情又在他的内心升腾,可报国无门哪!只能借酒浇愁。
幻灯片出示: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沙场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一颗拳拳报国之心,令人叹服!
7、“醉里吴音相媚好”“溪头卧剥莲蓬”如此安逸恬静的乡村生活,在抗金大业未成的年代,是多么的珍贵呀,是多少人日夜期盼的生活呀,词人的心——醉了。
配古典乐:学生齐诵《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处境反映心境,心境渗入语言。只有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我们才能揣摩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及词所表现出的情感。语文是工具,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不放松,但语文也具有丰富的人文性,他能塑造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辛弃疾的处境背景了解中,我们不但能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受到作者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
上一页 [1] [2]
,《清平乐 村居》示范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