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重点学习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并学习王冕勤
奋学习、孝敬长辈的精神。
4、能运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段意,了解借助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诗人(出示《墨梅》),指名背诵。
2、我们知道这位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以擅长画梅而闻名于世,他是谁?(板书:王冕)
3、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呢?(指名回答:元末明初)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全文,画出小节号,找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课文讲了王冕什么时候的事?(指名回答)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王冕”(板书后齐读课题)
4、这篇课文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儒林”你读懂了什么?(读书人)看来王冕也
应该是一个读书人。课文的哪些地方讲到王冕读书?(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哪些自然段写了王冕边放牛边读书的事?(学生交流后,指名回答)
6、王冕走进了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他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分段,并讲一讲段落大意。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介绍人物,我们就应该寻根溯源。轻声读课文第一段,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板书:浙江诸暨)
理解浙江诸暨的方位,引出江南,为下文中的美景做铺垫。(齐背古诗《忆江南》)
2、你还知道了什么?(板书: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3、王冕是靠母亲做针线活供他读书。(板书:读书)理解“针线活”。
四、精读课文第二段
1、时间如流水一般,如果按我们现在的年级来算,王冕读到了几年级?
2、发生了什么事?
a、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b、从母亲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
c、相机出示“不是我要耽误你”“年成不好”“实在供不起你读书”
理解“耽误” 思考: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不读书就是“耽误”?(引出:“万
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简介《儒林外史》的主要思想。
所以,母亲在说这话时,心情是怎样的?指名回答。
句式比较: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
读一读这两句话,有区别吗?(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真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细微之处见精神”。读书就要这样,读到骨子里去。你看,母亲对儿子
的“耽误”,心中盛满了无奈。一个逗号就显示了母亲欲言又止的神情。除此之外,母亲心中的那份疼
爱和关怀,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找到?请用“~~”画出来。
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齐背《游子吟》
有一首歌这么唱道“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可是孟母在送孟郊的时候心中满载着的是希望,而王冕
的母亲送儿子去放牛,心中盛满了什么?(学生交流)
3、你们读懂了母亲的心,王冕读懂了吗?
出示王冕的话,指名读一读。
理解:“贴补家用” “闷得慌”
a、王冕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b、他又是怎么做的?说明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母亲和王冕的话,指名演一演。
从母亲和王冕的话中,我们读懂了什么?所以在写作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动作或语言来表现。
课文中还有一个人物,隔壁的秦家,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理解:“隔壁”
四、总结
本文是一篇人物故事,学到这儿,你觉得主人公王冕是个怎样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是怎样的一
个人?我们下节课再接着说。
【板书设计】
少 父亲早亡 家境贫寒
年 读书 放牛
王 耽误 闷得慌
冕 zǐ
元末明初 (吴敬梓《儒林外史》 清)
,《少年王冕》教案(第一课时)
tag: 少年王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