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学谈
所谓“寓言”,本来指有所寄托的话,后来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这类体裁的作品,常用假托的故事或
自然物的拟人化手法来说明一个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寓言体裁的课
文还是比较多的,有来自中国的,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自相矛盾、揠苗助长、画龙点睛、井底之蛙
、叶公好龙……有外国的,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狐狸和蝉》、《狐狸和葡萄》……有
描写人物的,例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等。也有描写动物的,这些寓言,大多数来自《伊索寓言》,
通常是通过动物的故事折射人类世界。它们广泛地概括了社会斗争经验和人生教训,闪耀着人民群众智
慧的光辉。
《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都是选自《伊索寓言》,这三则寓言故事语言明白
如话,情节简单而又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但在教学时,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感受寓言的形象。
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小学阶段寓言一般比较浅显。虽然故事情节并不曲折,描写也不可能非常细
腻,描写的角度亦比较单一,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却往往栩栩如生。《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
《蝉和狐狸》三则故事中的狐狸、蝉都不再是单纯的动物了,它们都被禀赋人的灵性,是人格化了的“
人”。为了刻画形象,寓言采用了多种手法。(1)情态描写。如《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想吃葡萄,“
谗得直流口水”,多么夸张啊,却又那么逼真,这与它后来的无奈走开形成多么有趣的对照!而《牧童
和狼》中牧童撒谎,众人“惊慌失措”,他却“哈哈大笑”,狼真来了时轮到他“慌忙大叫”,再也无
人帮忙,如此形象切境切情,很有感染力。(2)语言描写。狐狸吃不到葡萄,自说自话:“这些葡萄肯
定是酸的,不好吃”正好揭露了它以此掩盖自己无能为力的本质。而狐狸在树下对蝉大唱赞歌,引诱蝉
上当受骗,其狡猾奸诈从语言中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至于蝉冷静分析,揭示骗局,道破底蕴,尤见其聪
明机智了。(3)动作描写。狐狸的“转身离开”,蝉的“扔”下树叶等等,动作虽然不多,但恰到好处
,有的还体现了心理活动,表意更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通过朗读、复述等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形象,在复述过程中巩固形象。
2、巧妙揭示寄托的道理。
法国17世纪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
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这提示我们,教学寓言,不但要让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还
要使他们感悟寄托的道理。众所周知,寓言讽刺的对象并不在寓言本身的形象,如《蝉和狐狸》,并不
是为了嘲笑狐狸、欣赏蝉,而在于褒扬或贬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现象。所以,寓言教
学的关键在于揭示寓意。该怎样揭示呢?(1)做些铺垫。如教学《狐狸和葡萄》,建议提出这样一些问
题:狐狸喜欢吃葡萄吗?从哪里看出来?它吃不到葡萄,又说明了什么?它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
吃”的目的那时什么?(2)类比联想:还有哪些人像故事中的人?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这些人、事中共
同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3、适时激发学生的再创造。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由于小学生的表演欲极强,由于学生喜欢带有故事性的
课堂,小学阶段的寓言课文恰好能满足孩子这个愿望。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地为学生搭建一个让学生展示
自我的表演舞台。在教学《牧童和狼》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牧童在狼来前后的大叫,揣摩牧童
不同的表情。形象的直观化、童趣化的表演,使孩子从人物形象上感受到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比教
师讲解的要有效得多。在学完《狐狸和蝉》后,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狐狸和乌鸦》,分析寓言中三
个角色心理活动、比较结果,再续写这个故事,将作业延伸至课外,也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和再创
造的空间。
总之,在寓言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寓言故事简洁、朴实,体会表达深刻道理的语言魅力,提高他们
的文字表述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彭燕惠)
,《伊索寓言》教学谈
tag: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