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教学后记(研究)
本节课教学结束后,自我小结,我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充分解读了文本,利用了文本的教育教学作用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性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按照往常的思路,写人文章的教学目标重点
约定俗成地被定位在了体会人物的精神上。然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学课文也能够初步领会到人
物的思想、品质,那么能够从文本中教些什么?学生又需要些什么?经过请教、思考,最终觉得《诺贝
尔》一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更要“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
法” 。于是,我把教学目标重点定为了“体会诺贝尔勇于发明创造、献身科学的精神,知道诺贝尔在科
学发明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2、自主学习热情高、参与面广。
在这节课上,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学习环境非常轻松。这节课下课后还有些上课举手但没来得及发言
的学生跑到我跟前和我交流读书收获,有的学生把《科学家的故事之诺贝尔》读给我听,甚至还有同学
计算出200万英镑每年的利息,并列出算式给我看,由此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很高。
3、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认知
课堂的实质就是对话交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自我的对话。对话既是目的,也
是手段,它既为领悟文本服务,也为发展学生语言服务。对话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其间闪现出
无数的聪明火花和独特的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
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样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如有一环节的设计为“诺贝尔在研
究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主要问题,放手让学生“读——找——说——读”。对于教师来
说,过程变得更简洁,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但是这样的问题却忽略了文本的特点——感人。于
是,我把问题改成了“在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过程中,哪些事例最让你感动?”。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
开了“读——品——说——读”,有效地将对文本的利用和对学生的关注结合在一起。
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对第三环节设计的改进上,但是不足之处也同样暴露在这一环节之中:
1. 品读不够深入。在词句的品读上,有些没有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学生说得较少,说得浅,缺少
亮点。
2. 写话的环节目标指向不明确。没有能够利用好文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把话写细致。如果在写
之前先交流“可能碰到哪些困难?”学生的想象写话会更加切合实际些。
,《诺贝尔》教学后记(研究)
tag: 教学 诺贝尔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