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反思
《七律 长征》一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写就的,诗中描绘了红
军战士跋山涉水,顽强战斗的长征过程,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诗虽然仅仅只有56个字,但却浓缩了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课文背后,所包含的内
容实在太多。就如陈大师所说“这篇课文上三课时都上不完”。然而,学生不了解长征,也就不了解
诗意。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应该是本课的重难点。于是,我是这样
进行教学的:
一、把握基调、体会困难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
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
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通过朗读加以提升。同时,让学生根据课外所找到的相关资料,说说红
军在翻越五岭、乌蒙山时所遇到的困难,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之中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利用背景、感悟精神
背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
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在教学时,联
系学生搜集的小故事等方法,我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让常人难以想象和惧怕,突出红
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的乐观。
三、反复吟诵、表达情感
在理解完全诗大意后,让学生了解长征最后的结果:一支近10万人的部队,经过了长征之后仅剩下
了不足8000人,但他却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这是多大的牺牲,这多么的豪迈,通过学生自己的
诵读,联想各种长征场面,从而让学生自己在内心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最后的齐诵,来表达自
己最真的情感,那就是对长征精神,对红军英雄的敬佩。
听《七律 长征》有感
BY - 顾婕
下午,我们分校的老师们共同分享了吴芸老师精彩的《七律 长征》一课。拿到教材时,我就感觉毛
主席的诗歌虽然只有短短八行,但长征的内容丰富深刻,想上好上透真的不容易。上课前,听了各年
级组老师对教材的分析,让我对《七律 长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在听了吴老师上课、说课后
,我一下豁然开朗起来,不仅对教材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更对上好课背后的功夫有了新的思考。
吴老师通过谈自己如何备这课,集中说了自己的三点体会。对照这三点,我反思了我的课堂,真的很
受启发。首先,要提炼一节课的教学主线,听吴老师的课,就感觉思路清晰,老师在引导学生一层层
地深入教学,更为难得的是教师尊重了学情,在课堂上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我备课时也会理清
教学思路,但往往遇到学生说到其他地方时,就不由地想把他拉回来,跟着我自己的思路走,生怕自
己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这就会造成教师牵引的多,我要向吴老师学习,把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熟透在
心,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同时,教学主线又不能因此混乱,还是要由浅入深,引导孩子一步步走
进文本。
第二,语文拓展要有效也有度。语文课上教学资源的量度很重要,太少就让课堂不够丰满立体,太多
则会喧宾夺主。吴老师的拓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该讲的舍得花时间,有难度的也果断舍弃。我们
低年级的教材都比较浅显,文本内容少,光就教材说教材肯定不行,必须抓住点来训练学生说话、朗
读,丰富孩子的语文积累。但我需要注意的是,充分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有
限,不能把较深的内容灌输给他们,否则他们无力接受,反而画蛇添足。
第三,课堂要体现年段特点。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往往能够说到比较深刻的内容,吴老师和学生们的对
话都让我很有收获。而我们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要从方方面面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
习习惯。我每节课上都在关注孩子们发言的站姿、朗读的节奏、写字的姿势、说话的完整性、条理性
等许多细节,只有从入学就开始抓,孩子才能会上课、上好课。
感谢吴老师为我们分校老师带来了这么好的一节课,更感谢吴老师诚恳务实的发言让我对语文课堂有
了新的思考。
,《七律 长征》反思
tag: 长征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