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暑假期间,我到二小接受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有幸聆听到翟主任的一堂阅读教学课——司马迁
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真正领略到了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不知不觉地和学生一
起走进了文本,和课堂上的师生一起随着司马迁的悲而悲,随着司马迁的喜而喜,随着司马迁的发奋
图强而意气风发。从而不得不惊叹于翟老师那深厚的文化底蕴,驾驭语文课堂的超常能力。这里我只
能谈谈自己的拙见。
整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过程,翟主任以读为主,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以读拉近学生和文本
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读出序、辨清理、悟出情。在过程设计中,摒弃了琐碎的
过分的讲解,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真正
的体现。
文章一开始的课题导入就抓住了一个中心词“发愤”,读课题时,先不出现“发愤”二字,最后出现
后,先让学生说说意思,再让四个学生上讲台上写“发愤”,然后大声地读出来,直到读出情感来。
学生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词,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奠定了整篇课文的基调。
随之,翟主任让同学们从课题中提出一些问题来,在随后的通读课文中,带着问题读,带着问题的读
中思考。然后交流,这样的读在高年级非常适合,翟主任说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要读。
正文中的教学,翟主任主要通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一边又一遍的指导有层次
的朗读。在词语理解上,翟主任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
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然后在文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
,体会其表达效果。字典上的解释只能是笼统、普遍的义项,而不同的语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
思也就大相径庭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训练孩子们学会在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平时的知识积
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这一点我在教学中也深有体会,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到高年级后孩子们就会有自
己理解的能力,而这个能力一旦养成一生受用。
有层次的朗读指导也是这一课的一大亮点。每一段,翟主任都给足孩子们读的时间,先自己从字面理
解来读,然后引导孩子们抓住段中一些重点语句,理解重点语句后再读,在司马迁饱受挫折的那一段
中,翟主任让孩子们先找到“血溅墙头、了其残生……”等重点词语。而是读,读出这些词语的情感
色彩,此后再抓住“他尽力……”一句,深刻体会为什么他要“发愤”写《史记》,此“发愤”非彼
“发奋”啊!这时候孩子们也被司马迁的精神所感动,倾注了自己所有的情感去读,去体会,去品味
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地和文本进行了会心的交流。
翟主任说一个老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要找到课堂上的共同语言,语文课上,不能只是学生与
文本的交流,而应该是“人与文本”交织的部分就是共同语言,当然这里的“人”指的是老师和学生
,也就是老师也要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和文本同时进行会心的交流,找到大家心中共同的交点。这
一堂课中,翟主任真正地和学生一起走到文本中去,和孩子们水乳交融。真正的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孩子们喜欢呢?就连我这个听课的老师也禁不住走了进去,想和孩子们一起朗
读,一起学习。
当然这一堂课中也就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司马迁父亲临终前对司马迁说的那番话,根据文本理解
,应该是很虚弱的情况下,孩子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读的时候都是慷慨激昂的语调,我觉得这里老
师还是应该提醒孩子们尊重文本,读出原有的含义来,而不能一味的放任孩子们自己去理解,这样就
失去了老师的导的作用了。而翟主任所说的阅读训练最主要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这一课中,前两点无疑是达到了,但第三点并没能体现,这也是商
榷之处。
这些也都只是我的一些拙见。这一堂阅读教学课确实让我受益匪浅,相信自己也会朝着这个方向
去努力的。用自己的潜心研究加上名家的导航,自己的语文课堂一定也会精彩纷呈,尽显语言魅力的
。
,阅读教学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tag: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