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行踪,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全诗的精华,作者由露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园内的满园春色,这种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本课的重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学习古诗的基础,但在想象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方面还需要练习。《江畔独步寻花》也是描写春景的诗,相比之下《游园不值》稍难理解,教学时可让学生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这样会对学生理解本诗有帮助。本诗是四行诗句,在课上大多数同学能够熟读成诵。
三、设计思路:
1.以指导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全诗的内容、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朗读。
2.课上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3.将绘画和写作训练融入课堂,可以画春天,也可以写春景,使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四、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在朗读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的内容,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前准备:
课件、《春江花月夜》磁带
六、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感悟背景: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写了诗人独自在江边散步,看到百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鸣叫,心情非常愉快。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游园不值》,看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春景。
(板书:游园不值)
2.(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游园赏花,不料天不作美,友人不在,园门紧锁,一扇柴门竟隔断了视线,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头掠过一丝失望,正当诗人准备离开,不经意间抬头四望,忽然眼前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了出来。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板书全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读古诗,品诗意: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配乐)
2.学生试读,
3.理解前两句大意,
提示以下词语的意思:怜是爱惜的意思,屐是指过去的木底鞋,屐齿是木底鞋下的横梁,小扣是轻轻的敲,扉指门。
学生试讲,教师补充和总结。
4.理解后两句大意,
学生试讲,教师补充总结。
(在这个阶段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争取使每一名学生都敢于发言,乐于发言,给学生充足的发言时间,不要急于总结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回答的有道理都要鼓励。)
5.体验作者的创作:
诗的前后两句连起来讲了诗人经历怎样的遭遇后,才创作出这首诗呢?
先鼓励学生自己说,再按照“诗人想要做什么事,先干什么,结果如何,心情怎样?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心情怎样?”的模式说一说。
(先自己想,再同桌互相说,然后找同学回答)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回答这个问题是教给学生如何条理清晰的将一件事叙述清楚,这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
6.诗人此次游园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学生由上面的练习自然能回答出是由扫兴转为欣慰的心情)
7.怎样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读的速度要由慢转快,声调要由低转高。)
8.学生练习读,再指名朗读,并互相评价。
(三)精讲引思
1.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流传至今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在这两句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实物,(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作者在敲门不开的情况下,意外的收获到了这一枝红杏,由这一枝红杏想到园内的景色,那么你认为园内是什么样的情景才会出现伸出墙外的杏花呢?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量形象具体的进行描述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2.让我们试着用笔记录下这美丽的满园春色,可以画春色,也可以写春景,一会儿到前面展示。
3.听了你们的描述,看了你们的绘画,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中,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背诵全诗。
(四)思维拓展
tag: 教学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