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官的死》:苦涩的笑
一、课文解读要点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一个文官的死》(1883年)是一个在俄国沙皇专制主义的严酷统制下而演绎出来的荒唐故事。这个故事既反映了由于当时社会党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与行为荒诞,也表现了一个下等官员可悲的屈从、可鄙的奴性与可怜的结局。而作家埋藏在内心的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深恶痛绝之情也从中映射出来。 一
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是政府里面的一个小小的庶务官。有一次他去看戏的时候,不小心把喷嚏打在了一个文职将军的秃头上面,这下子他慌了,他赶快赔礼道歉,将军也表示没关系。但他的内心老是不安稳,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重申他不是故意的,最后终于把将军惹火了,叫他“滚出去”,在这句骂声的威力之下,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末日,回到家里就死掉了。
小说有意思的是切尔维亚科夫的六次道歉。第一次道歉是出于礼貌,第二次道歉则是因为胆怯,怕对方过后暗算自己,第三次道歉是为满足自尊愿望,第四、五次则为达到诚恳的目的和心理安慰,第六次道歉则是濒临着心理绝望与精神崩溃。
在切尔维亚科夫眼里,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一种意志、命令和心理威胁,对他产生了一种现实的压抑感。作为社会底层的小公务员,他有着很强的“自卑情结”,不敢得罪上层阶级,畏惧他们的报复。所以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想挽救。受到对方粗暴的拒绝后,恐惧,卑怯和绝望使他心理压力增大,奴颜婢膝的他惊恐害怕到了极点,心理深陷绝境可悲可鄙。
契诃夫从人物的特定社会地位出发,用非常新鲜生动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他的笔下卑鄙虚伪的官吏,卑微猥琐的公务员,卑贱自私的庸俗市侩;麻木冷漠的医生,贫困哀伤的马车夫,苦闷彷徨的知识分子,童稚天真的学徒……应有尽有,构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小人物,,画廊。如果说19世纪的俄罗斯古典大师,如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的形象(社会底层的小官吏、穷人等),对他们寄托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那么,到了契诃夫这里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家笔端流露出的讽刺却远远多于同情,讽刺他们不知自尊,在有权有势者面前卑躬屈膝,批判他们本身的软弱无能。 (如《一个文官的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契诃夫在运用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有独到之处。他善于将他的典型人物的世界观、性格特征和行为准则凝聚在人物经常重复的一句话中,使得这一句话就把这个人物活生生地端了出来。如切尔维亚科夫屡次道歉所用的话鲜明地表现了其卑怯和奴性的性格。
契诃夫的小说结构上精炼紧凑,风格含蓄,简练朴素,集幽默和讽刺于一体。他不去描述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而是着眼于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将“大”寓于“小”之间,这不但没有减弱他的小说的魅力,反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在一些‘‘气势恢弘’’的作品中见不到的东西。
契诃夫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用文学抨击专制、黑暗的沙俄制度下,大官们给下层劳动人民所带来的榨取、痛苦和磨难,《一个文官的死》的主题不仅仅在于描写小人物的卑微生活,而在于揭示小市民麻木、畏惧和奴性的心理,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暗示人们不能再这样庸俗、无聊地生活下去。
契诃夫高度淡化情节,只是截取极其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然后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的描绘和刻画,深刻透视社会现象。通过行动和言语来描写、展示人物的心理。公务员小“打喷嚏”这一细节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其自卑、恐惧和奴性的心理特征已经特征化。
二、“欣赏·探究·练习”解说
1.第一题的参考解答:
小说的背景写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沙皇政府为镇压民粹派而实行高压政策,警察和官僚飞扬跋扈,社会非常黑暗。切尔维亚科夫的不安源于他得罪了大官,害怕被报复。作为公务员的他深知官场黑暗,但是他没有靠山,无权无势,他的痛苦与恐惧实际是当时黑暗制度下贫困群体的苦难心理的折射。他性格卑微、胆怯,不敢得罪上层人物,忧虑官僚的暗算与报复。从中可见当时社会黑暗与专制导致人民的恐惧和心理扭曲与压抑。
2.第二题的参考解答:
本小说的叙述视角不同于“全知全能式”叙述,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退缩到一个固定的焦点。切尔维亚科夫的遭遇都是以客观化的冷峻叙述表达出来的。作者加上那一句议论,暗示了情节的戏剧化变动。这样更客观,使主人公角色更‘‘透明”,易于理解。
3.第三题的参考解答: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动作、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如陆游《示儿》把临终的一句遗言变成千古名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鲁迅《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曹雪芹《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善良的愚蠢,天真的
癫狂”等等,这些文学典型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它们的真实、新颖、诚挚和蕴藉性。
三、参考资料
1.重读契诃夫的意义:我们的生活也还需要契诃夫,契诃夫笔下的人物还生生地活在我们周围,甚至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契诃夫笔下的人。在今天,如果仔细地照一照文学这一面镜子,我们或许不难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一百年来,科技的飞跃与物质条件、生活方式的变化丝毫没有改变人类的天性,人的需求、人的欲望甚至人性的弱点依然如故。契诃夫曾说:“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
中学课本收进了契诃夫的经典作品《变色龙》、《万卡》、《套中人》等,让读者了解人民的疾苦,培养了对生活和人民的同情与理解。普希金说过:“我的无法收买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契诃夫也一样,他的声音其实是那个黑暗年代发出的最明亮的光芒。契诃夫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告诉我们:“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人应当活得像个人,应当有人的尊严,应当有灵魂的自由。实际上,契诃夫当年的这些思考具有普遍的意义,有的甚至超越了时代,令我们常读常新。正如茅盾曾言:“随着时代的不同,我在契诃夫的作品中间常常发觉新的意义。”
2.从19世纪到现在的欧美文坛,短篇小说的最大成就主要集中在三个国家:以莫泊桑传统著称的法国,以契诃夫传统为特色的俄国和最有活力的美国,一生磨难的欧·亨利是大师堆里的大师。短篇小说是磨难的艺术。欧·亨利、契诃夫和莫泊桑之所以并立在短篇小说艺术高峰的绝顶上,与他们对短篇小说艺术上的追求,以及浑然天成的对于下层民众受压抑的处境的敏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们擅长的均为大时代下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清新的幽默风格来表达自己对大时代人性变异的深切关注。他们处于爱的立场,采取了决不疏离、回避的态度直面人生。遍观三位大师的短篇代表作,可以确定深蕴其中的生命基质——就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注视、发掘、剖析、批判以至抗议,用以振作民众精神、改变社会病态、赞美健康人性。
欧·亨利几乎没有正面反映美国政治、文化、经济的篇章,或全面再现西方社会整体面貌与“主流”的鸿篇巨制,而只是从生活的侧面、局部甚至反面,撷取人生的浪花、社会的倒影,并以玩笑调侃的口吻加以叙述。
欧·亨利最出色的篇章,毋庸置疑,当属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作品。著名的《麦琪的礼物》,描述一对贫苦夫妻的爱情,立意温暖,结局残酷,在善良崇高的人性与冷酷无奈的生活现实的强烈对比之间,欧·亨利委婉表达了他对残酷现实中爱情的无望和追逝。他描述小人物,也表现他们的缺憾、弱点乃至弊端,但又在具体展示过程中,更深层、更强烈地向读者剖析他们本质的善良与淳
朴,更真切曲折地反映出入性的复杂层面。
莫泊桑短篇小说中描写小职员生活的当数精品,例如《骑马》和《项链》写他们为了出风头而弄巧成拙、自食其果,表现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我的叔叔于勒》和《伞》讽刺了这类家庭的寒酸相和势利眼。这些作品揭露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和官僚机构里腐败昏聩的作风,讽刺了小职员的自私虚荣和尔虞我诈,大量关于他们刻板、庸俗生涯的细节描绘,使莫泊桑针对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这些幻想爬上更高位置的中下层小职员的内心,曾经以没落贵族的地位为起点遍尝没落生活味道的他,对这一阶层的虚伪虚荣本性有着渗透到骨头里的反感,同时又有一丝留恋。
,短篇小说欣赏《一个文官的死》教辅tag: 短篇小说 , 短篇小说欣赏,短篇小说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短篇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