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战国策目录序》 第一课时
课时编号: 主备人:冯诚 丰素贞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2、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3、学习本文正面与反面相结合增强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教学媒体
投影www.lexue88.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lexue88.com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栏
一、 题解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实词
1、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 访:寻求 始:才
2、而不笃于身信者也。笃:坚定
3、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明:阐明
4、而俗犹其之寤也。 寤:觉悟,明了
5、邪说之害正也。害:妨碍,妨害
6、其相率而为之者。率:循、沿着
(二)、虚词
固 其变固殊,其法因亦 固:确实 /固将明说于天下 固:坚决地 /固不可得而废也 固:实在
(三)、特殊句式
1、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 (被动句)
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定后)
(四)、翻译句子
1、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
译:我访问了许多读书人的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校正了它的谬误,而把无法查考的问题存疑。
2、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译:最后又说:“这部书中记载的战国时的谋士们,猜度当时各国君主能够实行的事情,而不得不那样做。
3、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译:制度是用来适应形势变化的,不必完全相同;道,是用来治国的根本,不能不保持一致,这个道理是不可更改的。
4、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译:因此古代的圣君贤臣,从来没有人放弃古代先王的政治理论,改而采取纵横家的权宜之计。
5、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还对此执迷不悟。
三、阅读与探讨
1、 文章第二段说“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第四段说不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这两句话分别说谁?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二段的“不笃于自信”是针对刘向说“不得不然”的观点说的,但措辞非常委婉。第四段“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是针对孔孟说的,肯定了他们能“明先王之道”,能坚持不为权谋谲诈。
2、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的原因。
明确:作者主张首先应从思想上明辨是非,即“明其说于天下”,使《战国策》成了反面教材,让当代和后代的人,都知道谋诈之行“不可从”“不可为”。另外,曾巩还指出《战国策》是一部史籍著述,有丰富的史料。
教后反思
tag: 战国策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